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57238
大小:29.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3
《教育孩子守规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孩子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线,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父母总是会给孩子们制定一些符合大人用的标准的规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规则是否适合年幼的孩子使用,因此会出现很多的情况。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们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规则呢?又应该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制定出的规则呢?在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概念之前,他们需要类似于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的规则。在教室里面找
2、到孩子们需要遵守的规则。一般来说只有3到4条,并且已经清楚的解释了。想一下你是怎么学习的。假设你正在阅读一些如何让你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育儿书籍。你需要读两三遍才能明白所给出的理论化的信息。你觉得你能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吗?可能是不会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孩子们越想理解规则,反而他们记住并且遵守的会越少。有一个例外。你的孩子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了解并且遵守规则的孩子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可以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情了。然而,大多数的孩子根据年龄来制定规则,这样接下来该做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一旦孩子掌握了所有的步
3、骤,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语句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而又灵活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我认为家长应做如下引导: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心理发育特点。我认识一个孩子,读幼儿园大班,正处于生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开始表现出不听父母或老师等权威者的话,甚至发脾气,打破东西等。当小孩有破口骂人,动手打架,破坏公共物品,割伤别人或虐待小动物等行为时,应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改进教育方法来改善其行为,另一方面
4、,孩子如果无故这样,就要考虑是否存在病理性问题:如儿童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或品行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攻击行为的出现,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幼儿教育家孙瑞雪老师提出: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六大基本规则: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5、不可以打扰别人。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孙老师提示: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这些规则来保证。成人也能够遵守这些规则,是孩子得
5、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对幼儿而言,一些原则性的规矩,一定要严肃地“教”他们,对孩子们说“这样是可以的,那样是不可以的!”比如:带电插座不能碰;煤气开关不能动;开水要小心;绝对不可以玩火;在大街上不可以到处乱跑,等等。而对于有些规矩,单一的“教”不见得会有很大
6、的效果,应该在“不教”中引导和培养。家长平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及家庭的生活规律,孩子自然就会学会。比如:爱清洁,讲卫生;按时吃饭;饭前洗手;早睡早起;好玩具与朋友分享,等等。我相信这样的“不教”,可以让孩子的个性成长在遵守规矩的高速路上自由地驰骋。总之,这里的“教”是指以“言传”为主,“不教”则是指以“身教”为主。规矩是种纪律。记得有一次在车站,有个孩子特别顽皮,他在走廊上总捣蛋、大喊大叫,不但影响来往的旅客,也干扰别人休息,而他的妈妈就在一旁毫无表示地看着他。后来交流中了解到,那个男孩的妈妈是位教师,她不想过于约束孩子,而
7、是希望孩子个性化地成长。但我认为即使个性也要遵守纪律,也要讲求规矩。个性是个人行为,而规矩是公共行为,不论我们的教育理念如何不同,在公共场合,都需要给别人最起码的尊重。有一次在餐桌上,我看到一个孩子很爱吃某种菜,当他享受完大人夹给他的半碗菜后,嚷着要把盘里的都给他,被家长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这是公共场合,需要将美食与大家共享。虽然他不依不饶,但面对家长的坚决态度还是停止了。我想,逐渐地他就会知道了这个规矩,建立一种认识:美食可以吃,但要记得与别人分享。还有一次,我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场所看到一个孩子大声哭闹,弄得家长很尴尬。我想
8、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是要挨揍的了。结果,我看这位爸爸一面抱着孩子往外走,一面反复地问孩子,你愿意做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然后窃窃私语了十来分钟,终于孩子不闹了。家长带着孩子回来的时候向抬头看的几个人又陪笑脸又鞠躬,终于恢复了安静的气氛。你不能说我关门打孩子是我们家的内政,别人不能粗暴干涉。很多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