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

ID:43451600

大小:36.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2

孔子的处世之道_第1页
孔子的处世之道_第2页
孔子的处世之道_第3页
资源描述:

《孔子的处世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

2、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虽说

3、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二,高尚自我。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

4、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喜欢被你轻视。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也最难做到。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保持高尚的品德是困难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我崇高上的具体表现。试问,如果当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同台竞争的时候,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如此做?要知

5、道,一旦如此,你可能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很多很多。而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谁也看不到的高尚的灵魂。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是很难得的。但是孔子做到了,他一生奉行这样的道理,而且从未违背。“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孔子在自己几十年践行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但是事实上,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表性标志和努力践行的原则,并且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把它作为孔子的一条处世原则来对待。事实上,并不是孔子不懂得这些东西。相传孔子在郑国时,郑国挖出丈长的巨大腿骨,孔子当时曾经为国君解惑,解释了这

6、个巨大的腿骨的来历,为防风氏的骸骨。后来的挖掘也确信如此。可见怪力乱神之说,孔子并非不知道。以孔子六岁学礼的丰富经历来说,几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他熟知很多怪力乱神的事情,但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却对这些闭口不谈。孔子曾经为弟子解惑,解释过“夔一足”的问题,虽然他否定了关于《尚书》中“夔一足”的神异传说(‘夔一足’在《山海经》中有记载),但是显然主旨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要以务实的态度来认识问题,而并不是把现世人生的际遇寄托到怪、力、乱、神上,要以自我的努力来达到人生目标的实现,而绝非各种具有神异色彩的虚幻传说。他曾经说过:

7、“未谈生,何言死?”就是这个道理。自他之后,这种主张注重现世人生、敢于改造天地自然的观念逐渐地被升华。曾子在《大学》中把一个儒家君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总结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进阶的、具有强烈的入世观念的人生理想。孟子则说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感言,依旧是强调了人自身的社会性和个人的责任感的坚持。而后来的张载则是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语调高昂,意旨崇高的人生志趣。这一切,都源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条至圣孔子坚持了几

8、十年的教育理念与人生观点。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归结到为人处事上,表现为一个君子的极高的入世热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也是儒家思想流传千百年来,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积极、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旧融入在中国人的基本人格之中。这是中华文化的宝贵传承。“闻过则喜。”这句话最早出现,是在论语中,被孔子用来表扬自己的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