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39869
大小:248.05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10-02
《河北省枣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枣强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題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民版必修第三册全部以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
2、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们常说孔子弟子三千,经钱穆先生考证,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岁,弟子琴张已从学孔子;之后,贵族身份的司马牛来了,贫贱出身的原宪、闵子骞来了,还有善货殖的子贡甚至“大盗”颜涿聚都来了,时间杏坛下汇聚了来自鲁、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的学生,好不热闹。这反映出A.春秋出现百家争鸣可喜局面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C.儒家学说得到民众广泛认可D.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来看来看,孔子招收的学生部
3、分贫富、贵贱、善恶,这体现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故答案为B项。A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民众对儒学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出私人办学的先河,排除。2.墨子指出,“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据此可知,墨家思想A.蕴含兼容并包意识B.推动了社会风气改善C.具有针砭时弊色彩D.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来看,墨子对国家处于不同状态的不同做法,这体现出对政治的针砭时弊。故答案
4、为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思想主张不落到实处,不一定会推动社会风气改善;D项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都采用法家思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对墨子思想主张的理解,属于对文学的深化理解能力。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主张的论述。这一主张有利于主张出处“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第三》“先国家之争,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汉书·苏武传》A.加强思想控制B.培育民族精神C.凝聚宗族力量D.强化等级观念【答案】
5、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无辱宗庙…先国家之争…重负国”来看,材料主要反映了重视国家、民族利益的思想,这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为体现加强思想控制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突出民族精神,而不是宗族关系,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等级观念的主张,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精神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思想家名句出处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得其民,斯得
6、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玉子·离委上》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B.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D.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来看,先秦时期思想里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董仲舒首倡的“
7、引经决狱”又名“春秋决狱”,就是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这一举措A.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利于儒家独尊局面形成C.加剧了古代刑罚的不合理性D.促进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体现了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是因为将儒家经义作为根据的结果,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不一定会产生刑罚的不合理性,排除;D项材
8、料所述只是将儒家经义作为法律的基础,不代表儒家与法家进行了统一,排除。6.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B.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C.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