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34073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2
《马江山《唯一的听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唯一的听众六年级语文主讲:马江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2、通过自读自悟、创设情境、朗读、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的能力和朗读能力。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1、创
2、设情境,引生入境:(出示清晨树林的图画)在这片洒满阳光的树林里,坐着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清晨,她都如约而至,静静地聆听着一位年轻人的琴声,始终陪伴在年轻人的身边,这位老人就是年轻人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唯一的听众”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1、明确读书要求:学贵有疑,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提出的问题走入文。2、交流生字词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讲了“我
3、”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由“音乐白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的事。(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师:过渡:唯一的听众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年轻人把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听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入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品味老人语言:(1)“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4)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师: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刻苦练习。“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师:我发生了怎样的的变化?生: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而现在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
5、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出示文字齐读)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师:作者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生:老人平静地望着“我”,是希望“我”消除紧张的心理,能继续演奏。生:平静地望着他,是让作者能够专心地拉琴、自信地练琴。生:读出了对自己的鼓励。师:从老人的眼神中你仿佛读出了什么?生:读出了老人对作者的期盼。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肯定。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赞许。师: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
6、都蕴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让我们把这些深刻的含义朗读出来。注意句后的省略号,读得慢一些、深长一些。师:老人的目光是平静的,它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到人物的神态,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这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就是我唯一的听众,在清晨寂静的树林中,她总是静静的坐在木椅上,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我,用鼓励的话语激励着我,使我重拾对音乐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刻苦练琴,终于奏出令专修音乐的妹妹都惊叹的优美旋律,而此时意想不到的谜底也被妹妹揭开……“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
7、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然说他是聋子!”(齐读妹妹的话。)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板书设计:唯一
8、的听众语言神态关爱鼓励赞赏期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