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25413
大小:7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02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沁园春 长沙》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案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沁园春·长沙》是苏教版普通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本文安排在‘向青春举杯’专题的第一课,足见其重要性。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正式接触的第一堂语文课,绝大多数学生对高中语文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因此应十分重视这堂课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引领作用。课文安排在专题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诗歌教学要重视积累、
2、感悟、熏陶、感染。首先要以读为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问题设计问题: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补充复习词的知识.2、反复朗读,哪些动词刻画了诗人的形象,初步把握词的思路?3、赏析上片前三句。试着翻译,别扭吗?为什么?4、赏析上片“看”所控七句,诗人到底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每种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这些景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赏析上片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为何要“怅”,是什么引起作者的深
3、沉历史思索?教学构想及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重点学会通过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象。(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2)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的特点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分分析和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想像联想能力。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概念
4、。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品读、体会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情感。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理清本词脉络。所需设备:多媒体投影(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7用心爱心专心一、导入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5、)二、整体感知(2)师:补充复习词的知识:词调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本词是长调,分为上下阕,也叫双调。词调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3)借助多媒体,出示本词写作背景。(6)教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注意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4)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5)学生自读,初步进行审美感知加深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视现代诗歌。《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
6、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7用心爱心专心(7)感受形象,理清思路师:《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请大
7、家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9)理清思路:师: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有什么关系?(12)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三、披文入情,文本鉴赏(一)、赏析上片前三句。(1)请学生回答:三句在说什么?把文章内容翻译过来。(3)请学生分析:它为什么别扭?(8)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交流并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10)交流并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
8、上阕的提问。(11)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体会、领悟,并进行说话和想象练习。诗歌基本学习方法,从语言入手,根据思路来背,事半功倍。7用心爱心专心提示:按正常的说话习惯,我们如何交待一件事情?明确: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5)总结理解:诗歌特点:往往运用省略成分、倒装语序的方式。这就导致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大。这也是诗歌不易理解的一个原因。对策:首先慢慢翻译,如不通则采取调整顺序,增补内容办法,运用想像和联想,使诗歌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