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孔子及论语

了解孔子及论语

ID:43423754

大小:17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08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1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2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3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4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5页
资源描述:

《了解孔子及论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了解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的生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孔子的文化象征意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半部论语治天下”用意:汇聚了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等问题的观点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为政以德》【

2、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2.1、2.3、13.6章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发展要求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导3、道千乘之国导文言字词句1、富之形作使动

3、2、足食,足兵形作使动3、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4、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5、君子之德风名作动6、小人之德草名作动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一、通假字二、词类活用1、为2、政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何以伐为3、足后世必为子孙忧足食,足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不足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4、必5、相必不得已而去则将焉用彼相矣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6、是7、过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三、一词多义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之,则安之:1、为

4、政以德状后2、道之以政状后3、齐之以刑状后4、使民以时状后5、临之以庄状后6、既富矣,又何加焉疑宾前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疑宾前8、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四、古今异义五、特殊句式了解课文内容:为政以德1、德之重要作用。2、法治和礼治的对比。3、治国的目标和步骤。4、治国方略:民信最重5、治国原则6、指责用兵,阐明治国主张。7、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8、阐明君民关系。9、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10、反对暴政,主张德治。11、要上行下效,以身作则。12、主张尚德不尚力。课堂探究与讨论:(用好课后课文解读)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

5、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课文解读一)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

6、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课文解读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

7、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探究三:孔子反对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哪些有政治主张?(16.1)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