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23074
大小:89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30
《高中物理教师备课资料卡 物体的受力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物理教师备课资料卡物体的受力分析(沪科J)《课程标准》的要求(沪科J)*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沪科J)*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沪科J)*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注:对于(课程标准)中这一条,在本章中仅涉及牛顿第三定律。)【三维目标】(鲁科J)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教学建议】(鲁科J)1.本节主要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规律,了解生活、生产中对摩擦力的调控方法。对于滑动摩擦力,首先让学生定性地感受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然后定量
2、地探究滑动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对于静摩擦力,首先弄清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静摩擦力的方向,然后探究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摩擦现象丰富多彩,但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兼具,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还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鲁科J)2.学生在判断滑动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方向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对于摩擦力产生条件。强调:①接触面间有弹力;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强调“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相对”二字决定于参照物的选取。一般情况下是选地面或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而在判断摩擦力的方
3、向时,参照物不能任意选取。判断两物体间的摩擦力时,必须以其中之一做参照物。如图4.15所示,当A、B共同加速运动时,判断A是否受B的摩擦力作用,则必须以B为参照物(A相对于B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受到向前的摩擦力),而不能再以地面为参照物了(A相对于地面是向前运动的)。在不容易看出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可用假设法,即假设没有摩擦力,想像一下两物体间会有怎样的相对运动。如当A、B共同加速运动时,假设A、B间没有摩擦力,则B在F作用下向前加速,而A由于惯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故A相对于B有向后滑动的趋势。教学时要注意把握难度,是否出现上述的连体,要视实际情况而定。(鲁科J)3.对
4、于滑动胯擦力的大小,教材首先通过“迷你实验室”让学生定性感受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然后进行定量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关系。应注意的是,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研究摩擦力跟压力和接触面性质的关系。如果学生提出还有其他可能因素,应鼓励学生探究,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在数据处理时,除了可把数据代入是,然后进行比较是否相等外,还可运用图象法,在F—N坐标上描点连线,看足否成直线。(鲁科J)4.关于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应说明目前科学界仍没有完全弄清,表明科学有许多领域有待研究,今天的学生在将来可大有作为,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对于“信息窗”中的具体内容,教师可
5、以不讲,由学生自行阅读,既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拓展视野。(鲁科J)5.对于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对学生都是难点(判断方法参见上面,此处不再赘述)。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讨论,如在“讨论与交流”中的斜面上物体如果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则肯定会下滑,但实际上没有下滑,说明物体受到斜面对它的静摩擦力的作用。(鲁科J)6.对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常容易把它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混在一起。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来讨论,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探究,使他们明确认识到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从的规律不完全一样,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范围从零到最大静摩擦力。教材
6、没有给出静摩擦力大小的公式,一般限于应用二力平衡来求解的简单情形。(鲁科J)7.关于摩擦力的调控,是体现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好素材。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自行车上有很多需要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部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也可让学生课后去研究。【课型安排】【知识点讲解】(鲁科K)摩擦力的调控6用心爱心专心(鲁科K)在生产、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加大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使人们找到了许多调控摩擦力的方法。(鲁科K)加大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物体之间的摩擦(图4-44)。相
7、反,使物体间的接触面更光滑,可以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鲁科K)在相同的条件下,物体之间的滚动摩擦要小于滑动摩擦,因此,生产中常使用滚珠轴承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图4-45)。(鲁科K)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因数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相互接触的材料,增大或者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图4-46)。(沪科J)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要点如下:(1)明确研究对象。所谓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而不是其他物体受到的力,也不是研究对象施出的力,所以必须先明确研究对象,通常是指某个或某几个物体中的某一部分。在较复杂的问题中,常可以把研究对象从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