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16162
大小:9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1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苏教版教学步骤:一、创设诗的氛围,导入新课师:我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年来,许多优美的诗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踊跃背诵,点出诗人在诗中的情感。设题目的: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师:同学们非常喜欢诗,非常喜欢我国古代文学瑰宝,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电脑出现课题)解题: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师:我们也有机会浏览名胜古迹
2、,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作者游潼关,心情是怎样的?(设题目的:引出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心理距离)(附背景资料: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极少数做过高官的汉族人之一。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二、研习课文(一)顺读,把握诗的结构美1.大声自由读课文,请两个同学读课文,集体纠音。2.正音:峦( )
3、 踌( ) 蹰( )阙( ) 兴(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4.明确诗由三部分构成:写景、抒情、议论。(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1.写景部分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师: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电脑课件出现群山聚拢,黄河奔腾图)(学生畅谈:“聚”、“怒”“表里”等词用得好。①
4、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③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3师:在读写景部分,重音落在那个词,节奏如何划分?(学生明确后齐读第一部分)2.抒情部分师: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学生讨论发言,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5、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根据理解,指名学生回答节奏的划分,重音的选择,明确后齐读抒情部分。)3.议论部分师: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学生讨论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设题目的:理解此诗与其他怀古诗的不同。诗人刚正不阿、关心民瘼,他远望古都长安时,历史的风云仿佛从他的眼前飘然而过,引发了他对历史、社会
6、、人生的本真意义的追问与思考,揭示了封建统治的实质。)师: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请用“百姓苦,是因为……”或“百姓苦,苦就苦在……”的句式表述。(学生展开联想,内容有:大兴木土,徭役繁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战乱频繁,血流成河;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田园荒芜,无家可归……)(设题目的:以句式作为练习抓手,帮助学生表达课内外积累。)师:诗人把下层人民千百年的悲剧命运,凝炼成八字警言,应该怎样处理重音、停顿?(学生明确后,把全诗连起来朗读
7、)(三)美读,感受诗的情感美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有的学生会认为诗人对现状无能为力,议论部分用无奈的语调。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基调诵读,肯定他们用心体验诗人的情感。2.配乐朗诵。(齐读,个别表演朗诵)3.把自己当作张养浩,想象张养浩所见情景,感受张养浩当时情怀,在音乐中
8、自由背诵全诗。三、拓展深化积累:1.师: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积累)2.电脑课件出示历朝诗人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同学齐声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