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390652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01
《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与对策摘要:我国水资源利用状况越来越紧张,地衣水是其屮最主要的水源,而由于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地表水环境状况也有所恶化。为了改善地表水水质,就必须加大对其的监测。本文就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地表水;水质监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S959文献标识码:A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各种环
2、境问题的产生,地表水环境状况也有所恶化。因此就必须加人对其的监测力度。而地表水体的常规监测包括河流、湖库断面水质的例行监测,以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已经进行了近30年,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数据,为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但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和地表水监测概况水是人类生命Z源,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水。俗话说:“人可三口无餐,不可一口无水”。良好的水质条件是维持人类体内正常新陈代谢和生理生化效应的必要条件。一旦接触受污染的水,
3、人体健康可能就会受到威胁。而在我国,水资源南北、东西分布不均,有洪涝灾害、干旱和水质恶化三大问题,这英中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污染问题尤为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农业牛产和牛活过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和影响越来越大。我国95%的地表水水源已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城镇自来水厂较为落后的传统水处理丁艺又无法彻底去除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藻毒素等。这使得我国3亿多人取用的饮水是不安全的,其中农村约有1・8亿人取用的饮水中有害物质含量是超标的。据2010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來看,我国的地表水水环境的质量状况总体上变
4、化不是很大,水污染形势依然是非常严峻的,而且由于大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率还比较低,从而导致大部分的未经处理生活污水又直接或间接的排入到当地的地表水体,大大的超过了其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使得水体的污染问题更加的突出。我国的水质监测工作相对于欧美等国家起步较晚,自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以来,我国才第一次真正有意识的开展坏境保护工作。由于水环境监测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短短的30年里我国的水质监测工作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大江、大河、湖泊为监测对象的监测网,常规监
5、测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布点、采样、运输、分析、报告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在一些重要的河流湖库,已经开始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2、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2.1监测断面不足,分布不均且缺乏统一管理。目前中国大部分流域和湖泊水库都存在着监测断面偏少的现象,而且布局不尽合理,这都急需进行补充、调整、完善或建立。长期以来“分割管理,各自为政”所形成的惯性,一些区域水资源管理者过分注重区域利益,忽视全流域的利益,流域管理的理念还没有被完全接受。为了实现流域控制与区域控制有机结合在微
6、观上的结合,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体系,根据不同流域、流域内不同河段、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以及对流域全局的影响程度,划定流域机构的直管范围,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2.2监测站网需要适时的更新和优化。虽然国控的水环境监测站点已经经过了几次的优化,基本可以从宏观上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或者是一个流域整体的地表水环境的质量状况。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依靠我国现行的国控水环境监测站点还是不能够及时的来反映出各条河流及各个湖泊的整体的治理效果的,因此,就必须要更加细致
7、的按照行政区划的划分来分为具体的省控以及市控点。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系统方面存在着水利与环保两个部门的监测系统,所以冇时候会出现对同一水域的重复监测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层必须结合两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对监测站网进行更加优化的配置,既不能漏测,也不能浪费,尽量的做到以流域管理为中心的监测网络全覆盖。2.3水质监测仪器和技术水平达不到。水质监测标准要求与国外一些水质监测工作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表水监测技术仍然较为落后。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水质监测主耍以理化监测为主,生物监测、遥感技术监测应
8、用和水质自动监测都相对滞后。这些非传统的监测手段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不足。生物监测能够对痕量的污染物进行检测,能够监测水域长期的生物毒性,対保证饮水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遥感监测可以提供更加及时。宏观的监测信息,对于环境决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水质自动检测可以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完善我国的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然而,这些监测技术发展不够成熟,技术含量较高,需要较人的投入。因此,在我国还没有能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从日常到应急,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整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