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390507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30
《从制度变迁看荣氏家族企业传承的挣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制度变迁看荣氏家族企业传承的挣扎2015-10-1314:22:15来源:《中国慈善家》9月刊作者:甘德安撰文中国家族企业的源头,似乎绕不开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徽商和“红顶•商人”胡雪岩,似乎绕不开洋务运动后期声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其实,他们不过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迈入工业文明。事实上,中国家族企业的根,体现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企业家身上,如荣宗敬、荣徳生创办的家族企业。荣氏家族创办的企业是中国发展最早、最快、规模最大的家族企业。所以,荣氏家族企业的百年传承是
2、必需探究与分析的。百余年之前,创业的两兄弟荣宗敬、荣德生是有名的“面粉大王”、“棉纱人王”,荣氏企业一度垄断全国面粉市场的1/3、棉纱市场的2/5。在荣氏家族的第二代中,除了兼商界巨子和政府高官于一身的四子荣毅仁外,荣鸿元,荣宗敬的长子,“大房系统”的传承人,也继承父亲百折不挠、顽强创业的品质,领导着家族事业,成为荣氏企业后期发展的主持者。1949年前夕,他迁厂至香港,在香港开设大元纱厂,后辗转巴西,经营面粉业,事业兴旺发达。荣氏的第三代大都是贸易实业界人士。许多人担任各种公司的董事长、总裁、总
3、经理、经理等职务,他们的事业大多在海外,主要从事金融、工矿企业、进出口贸易活动等。而在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中,最为耀眼的是荣智健。58岁的荣智健,当时还是屮信集团的高级员工,每年不过数白万年薪,并不拥有任何股权。但荣智健借助家族品牌与背景优势,以中信泰富为平台,通过资木运作积累了巨额个人财富,三度荣登《福布斯》富豪榜中国首富,打造了荣氏家族的新财富。以致媒体报道,荣氏家族传承富过三代,打破了中国传承“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媒体虽如此美言荣氏家族,我却认为,荣氏家族虽然有百年传承,富过三代,但荣氏家族在
4、中国大陆没有传承三代的家族企业。回看百年中国家族企业的历史,可以看到家族企业是离不开当时具体的外部环境与制度变迁的。荣氏企业创办初期,适逢屮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荣氏兄弟经过艰苦奋斗,创建了庞大的家族企业。中国大陆的家族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一般来说这个威胁来白外资企业和外国产品的竞争。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中国人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但事实上,最大、最致命的威胁还是来口官资和官企兼并的威胁。荣德生的大女婿李国伟回忆,北洋军阀
5、比较容易应付,他们的办法也简单,一般是把各银行、各厂的主持人请去开会,关上门“讲斤头”,不满足他们的胃口,就不让出来。但是,如果你事先看出苗头,可以托故不去,也可以硬挺软磨,讨价还价。然而到了国民党时代就不行了。自1927年到1949年,以宋子文、孔祥熙为代表的豪门资本力量,包括资源委员会掌握的官营资本力量,处于绝对强势,荣氏企业、刘鸿生企业、民生公司和永利公司等,几乎所有成熟的大型家族企业,都处在他们的虎视眈眈之下,多次面临被吃掉的危险。比如,1949年4月,国民政府监察院以“侵占公冇财物”、
6、“不计调换折扣的耗损,侵蚀利己”等罪名起诉荣毅仁,指责他把霉烂的大米卖给政府,结果导致了东北战场的失败。5月25H,上海地方法院公开审理荣案。也就在这一天,解放军攻进上海城。1954年,荣毅仁将申新系统荣氏企业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使他被誉为“红色资本家”。实际上,当荣毅仁把父辈创办的家族企业公私合营,等于把家族企业的产权与经营管理权交出去了,这还能算家族企业吗?当屮国大陆所有企业国有化后,红色资本家,仅剩红色,哪有资本家?红色或许只是政治需耍的伪斑马色彩而已。可以说,中国的家族企业家首先是政治家。
7、正如荣毅仁所说,“就以我的家族來讲,在解放前也算个大的民族资木家。从190()年开始办厂创业,到1949年,50年艰苦奋斗,认真经营,才搞了20多个企业,这在解放前已经是了不起了。可是,我从1979年担任冲信'公司的董事长以來,9年来,共投资、合资搞了209个企业。为什么过去5()年艰苦奋斗只搞了20多个企业,而现在9年不到,却发展了200多个企业?当然,这其中有广大的干部和老同志的共同努力,但最基木的,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政治家语言不是企业家语言,荣氏家族搞的20多个企
8、业是家族企业,现在创办的200多个企业只是国有企业,虽为荣毅仁一手创建,但仍是标准的国有企业,他只是职业经理人,在产权上与荣氏家族并无关联。至于他的儿子荣智健借助这个平台发展荣氏家族财富,这也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权贵经济的基本特征。1994年,荣智健曾对媒体说过:“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这前半句是真理,后半句被历史与市场证明是错的。2009年4月80,67岁的荣智健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