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熊孩子的杂谈

关于熊孩子的杂谈

ID:43349574

大小:2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30

关于熊孩子的杂谈_第1页
关于熊孩子的杂谈_第2页
关于熊孩子的杂谈_第3页
关于熊孩子的杂谈_第4页
关于熊孩子的杂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熊孩子的杂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熊孩子的杂谈和一点感想今年有一个流行词叫做“熊孩子”,在小时候就常听大人把不听话又调皮捣蛋的的孩子归为这一类。我不喜欢这一类孩子,准确说来是他们讨人喜欢的时候实在是比令人生厌的时候少太多。上周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组整理自天涯论坛的长微博,又联想到犯罪学的论文,我便开始思考“熊孩子”与犯罪学的关系。关于“熊孩子”维基百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喜好在做客时破坏他人物品的幼稚的年少者,其父母如果没有阻止的话会被称作熊父母。这也是“熊孩子”一词在近两年被用作贬义的开端。有一位博主是动漫爱好者,在国外读书,自己攒钱收集质

2、量较高的手办,价格动辄上千。某次,博主父亲的朋友带孩子(简称熊一)去博主家里玩,博主的耳机和二十多件手办被熊一拿的拿、毁的毁。熊一的父亲在得知被毁坏物品的价格后,开始骂博主,认为博主没有收好自己的东西。由于国内的动漫爱好者群体庞大,同时有专门的网站或组织供他们进行交流,这件事很快就被扩散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吐槽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熊孩子。在事件的扩散过程中“熊孩子”这一概念的含义逐渐扩大,各种有着飞扬跋扈行为的孩子皆被归为这一类。对于如何界定“飞扬跋扈”我有着深刻体会,因为我的堂弟,就是这么一个熊孩

3、子。那么现在,我就以堂弟为例子分析我眼中的的熊孩子。我的堂弟是个00后,又是家里的长孙,爷爷奶奶在他小时候的确是溺爱的不行,当然,爷爷奶奶也是非常疼爱我的。在堂弟还是咿呀学语的时候,只要抱他的人戴着眼镜,他就会上手去抓,玩一会儿就丢掉,如果不给他抓他就会大声哭喊,挥手打抱着他的人和阻止他的人。我深受其害,却也奈何不了他,也只当他还小,长大自然就好了。到他差不多4、5岁的时候,我最无法理解的事儿发生了:他会骂人了,任何措施对他都无效。他害怕晚上的阳台还有蜘蛛,每次他不守规矩的时候我都会把他拎到那儿去,一旦我要

4、关门他就像章鱼一样扒在我身上,各种喊叫一边儿向奶奶求救一边儿骂我。结果自然是他胡闹一通了事。今年国庆我回了家,爸爸要带着爷爷奶奶去湖北参加爷爷的战友聚会,由于伯母和奶奶的关系处的不好,所以大伯他们同意让堂弟跟着去的时候,我和妈妈想着让爷爷奶奶开心,自然而然便让出位子给他去了。由于家中有事,原本说要带堂弟去武当山最终没有去。在回来的路上,现在已经五年级的他又一次骂了爷爷奶奶。我不再认为年龄是理由了,我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区级三好生了。堂弟的教育是伯母一手抓的,伯母不允许他跟家属院里的其他孩子玩,这直接导致他上学

5、之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之前我提到伯母和奶奶关系不好,堂弟看见爷爷奶奶把头一低,一声不吭,要么就是跑开。爷爷奶奶很是不解也很是心凉。这两种行为是普遍不被认同的。查阅资料时,我在ScienceDaily上读到一篇文章Whyantisocialyoutharelessabletoseeperspectiveofothers?可以译为《熊孩子为什么这么熊》其中的关键词之一是antisocialbehavior即反社会行为,我认为堂弟的行为完全可以归类其中。而与其相对的则是prosocialbehavior即亲社

6、会行为。这项来自密苏里大学人类发展研究专家GustavoCarlo的最新调查表明:生活在反社会行为环境中的孩子更倾向于接触离经叛道的同龄人(deviantpeers)或是走上不法少年这条路。Carlo和他的团队表明降低少男少女做出不良行为(problembehavior)几率的两种较为有效的形式是利他主义(altruism)和依赖性(compliancy)。在我看来,对于这两种形式,利他主义在后天的教育中或许可以让孩子有所领悟,但是Carlo所说的这种依赖性,则需要孩子的各个家庭成员从小筑起。在这篇文章的结

7、尾,Carlo表示做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开展能使少年们意识到亲社会行为之益处的一个项目,告诉孩子们不同行为将带给他么自身的后果是什么。读完这篇文章我开始思考熊孩子的行为纠正问题。行为的进化和社会阶段角色的进化可能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停滞在某个阶段停止“进化”。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教育,文化,家庭状况,犯罪,社会不公等诸多因素。最恐怖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婴儿特质,又掌握政治、经济、军事资源的成人独裁者统治。婴儿自我中心,除了自己的母亲排斥一切,没有廉耻,功德,共情,怜悯,他只知道吃喝拉撒满足自己最基本欲望;但

8、婴儿很萌,力量渺小,他的破坏力不足以破坏任何东西,你只有疼爱他的份儿。大部分男孩子都有熊孩子的暴力和破坏欲潜质,这是生物进化和激素的作用。而良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可以抵消这些潜质,让熊孩子不至停滞在永远熊孩子阶段。同时不良的社会文化或有意的政治与教育干预也可以故意通过“洗脑”把人停滞在某个野蛮状态。人类也已经做过多次这样的恶事。果壳网上一位健身专家提出了一种“熊孩子克制法”——运动。在这位年轻的专家看来,人类发明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