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ID:43348725

大小:463.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9-30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_第3页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_第4页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哲史复习提纲梳理名词解释1.丧服制度:五服“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名称样式关系期限斩衰粗生麻布,不缉边子女为父母,妻妾为夫三年齐衰粗生麻布,缉边夫为妻,男子为伯叔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一年大功粗熟麻布为堂兄弟、姊妹九月小功稍粗熟麻布为伯叔祖父母,为外祖父母五月缌麻细熟麻布为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三月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2、,谥号聃,春秋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且《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3.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

3、家心性之学,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194.三表说(认识论)言必有三表1.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2.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3.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淮南子《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

4、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系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3年)招引宾客集体编写而成。该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6.魏晋玄学从学术渊源上看,魏晋玄学是以

5、道家尤其是老庄思想为本,同时也和儒家传统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以道释儒,以儒援道的哲学体系。7.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属道家传统;外篇讲人间得失、政治成败,属儒家传统。将道家术语附会于神仙、金丹教理,又坚持纲常名教,反对清谈之风,主张以道教为核心的儒道兼容,“道本儒末”。“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是东晋葛洪撰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

6、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东晋道家理论著作。198.三法印诸行无常(万物往生即灭,变化无常)诸法无我(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者)涅槃静寂(摆脱业缘,消灭生死轮回)三法印出于《大智度论》:“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9.四圣谛苦谛(现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集谛(原因):贪、嗔、痴灭谛(目的):涅槃静寂道谛(方法):修八正道“

7、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10.五蕴:色蕴(人类生理和外在物理,物质基础)受蕴(领纳,感觉)想蕴(知觉,想像)行蕴(心所,念想)识蕴(辨识,心,精神总体)(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

8、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19(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