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43299095

大小:277.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9-28

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辽阳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辽宁省辽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必修5(部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

2、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

3、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3-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4、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签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紫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

5、本”字就缺少“午荫”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写“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万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

6、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栀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通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通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绒条纷冉冉,

7、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包含着水分的繁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雾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

8、“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清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1.古诗中为什么很少出现“树叶”这个词?下列有说服力的一项是A.诗人们文字洗练,多用单音节词。B.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出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就再也不肯轻易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