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曹魏时期的舞蹈形态风格特征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舞网曹魏时期的舞蹈形态风格特征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265年,经过一段割据、战乱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都经历转折。也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代的古典舞则兼具了舞蹈艺术中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以及古朴的柔美。 在这样的地域和历史背景下,以“白纻舞”“胡舞”“盘鼓舞”为代表建安曹魏古典舞就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一、白纻舞的轻盈之美 建安曹魏时期供人欣赏娱乐的表演性舞蹈大量吸收
2、中原传统乐舞和江南等地民间歌舞,加工编制了一些艺术性较强和欣赏价值较高的音乐舞蹈作品。自建安曹魏时期形成《清商乐》(舞)以后,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如《白纻舞》,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创作,成为古代舞蹈中的“精品”,数百年间,一直是宴会中经常表演的“保留节目”。 《白纻舞》舞者穿着“质如轻云,色如银”的典雅而美丽的舞服,轻盈柔曼地舞蹈。其舞蹈形态丰富多变,轻轻移动的舞步和飘柔的舞袖技巧,令人神往。中舞网中舞网 白纻舞衣不仅质地轻软,而且袖子很长。这种长袖最能体现白纻舞舞蹈动作的特点。舞女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
3、,形成各种轻盈的动态。舞袖的动作有“掩袖”、“拂袖”、“飞袖”、“扬袖”几种。掩袖是在舞女倾斜着,缓缓转身时,用双手微掩面部,半遮娇态。拂袖与掩袖大致相同,都是轻轻地一拂而过。飞袖比较迅疾,是在节奏加快以后,舞女争挥双袖,如同雪花上下翻飞。扬袖比较舒展,是在节奏较缓,轻舞慢转时,双袖徐徐扬起。除了手与长袖配合而成的各种动作外,白纻舞还很讲究眼睛的神态,要求舞女用眼神配合或急或缓的舞姿,在精神上与观众取得交流。 通过《白纻舞》这一典型的舞蹈形态,我们可以发觉其全面继承了汉舞讲求轻盈之美和楚舞曼妙的艺术风格,
4、从而发展到了“燕飞鸾翔”的艺术境地。而白纻舞正保持并升华了这一点。二、胡舞的阳刚之美 胡舞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早在三国时期,胡舞就已经进入中原。《魏书·王粲传》有记:曹植曾在沐浴后,光着头跳一种叫《五椎锻》的胡舞。《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隋书·音乐志》曾描述北齐后主高纬:“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己。”到了魏晋南北朝,胡乐胡舞更日见其势。当时,诸如“天竺乐”、“龟兹乐”以及“疏勒乐”、“高昌乐”都陆续传入中原,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
5、胡乐胡舞的热潮。 这种开放明朗的“阳刚之美”与曹魏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追求放达不羁、追求超然自得的时风一致,因此胡舞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这也是汉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在审美观念上的明确体现,同时也是整个时代民族大融合,艺术大碰撞的历史见证。三、盘鼓舞的技艺之美中舞网中舞网 “盘鼓舞”是汉代独有的绝技,特别是到了曹魏时期,盘鼓舞几乎成为铜雀台不可或缺的经典艺术形式。据考,各地出土的该舞文物形象诸多,如:河南南阳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上的《盘鼓舞》,其踏盘舞女的姿势,虽然已
6、经腾起,但右腿正欲向另一盘跨跳,这种下落的运动趋势,不但使上腾的力量转化为水平的力量,而且增强了重心向下的感觉,使动作在轻捷中显顿促、于舒展处见张力。 盘鼓舞对于杂技技能的大胆吸收,表现出了时代动荡的背景和赵地尚武的精神,乃至于《刀舞》、《剑舞》、《棍舞》、《东海黄公》等节目都大量地吸收了武术的成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体说,这一时期,不论“白纻舞”“胡舞”“盘鼓舞”,无不在“建安风骨”的艺术特征上表现出了古直悲凉、骏爽刚健之美。在我国文学史上,以“曹氏父子”三人为首的建安文学尽显一代风流。曹
7、氏父子三人也都是熟悉音律的诗人,正所谓乐诗不分家。三曹都非常喜爱《清商乐》,并且亲自作了许多清商曲辞,配合歌舞的表演,因此,包括《清商乐》等一系列的诗乐舞都有了新的发展。 建安文学内容上继承了国风、楚骚和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灾难和人民的悲苦,艺术上则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词采壮丽,骨气奇高。从而形成了内容充实、意气骏爽、文辞刚健明快、风格慷慨悲凉的文学风貌。建安文学这种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这种“风骨”的审美特征也同样表现在铜雀伎们的
8、歌舞表演中,其舞蹈形态的刚健明快、挥洒、坦荡正是切合了其建安文学之风格。中舞网中舞网 建安曹魏时期的乐舞体态综合了轻盈、放达不羁、追求超然自得、刚健明快、挥洒、坦荡、古拙而厚重等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舞蹈体态独具特色,是中国从古至今都在一直追求的舞蹈艺术风格,也影响着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中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