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73358
大小:18.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7
《大型企业融资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言 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也是中国企业界的30周年。恰好在这一年,全球经济出现整体性危机的前兆,中国企业界也相继进入“过冬”状态。从国际的环境看,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危机的悲观情绪仍在全球蔓延。能源、原材料上涨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压榨了我国利润微薄的制造业。美元的持续贬值对于我国增速已经放缓的出口行业更是雪上加霜。从国内情况看,防止通货膨胀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在此目标下,政府必定会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以治理。紧缩银根、控制信贷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资金本来就紧张的国内企业感觉更是雪上加霜。
2、同时,在资本市上,A股市场的持续暴跌,迟迟未推出的中小企业创业板块,也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变得异常艰难。为此,《财务与管理》编辑部特别策划了“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途径”专题,希望国内企业在加强自己的抵抗力抵御寒冬的同时,能够多选择几件适合自己企业的“棉袄”,为企业注入活力,企业蓬勃发展的春天将不会太远。 新形势下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要重新权衡各种融资途径的风险和成本,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一种或多种融资途径。希望通过对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的探讨,能为大型企业提供突破口和新思维。 传统的融资途径 1.内源融资
3、企业融资虽然很少能够离开外部的各种资源,但首先应考虑并加以充分利用的是其内部自有资金。如何充分有效地挖掘内部资金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潜力,是企业最基本的一种融资方式,这一点也往往被企业忽略和轻视。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依靠自身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来源包括资本金、折旧基金的资本化和留存收益。内源融资的资金供求双方同处企业内部,可视为自己向自己资金融通,具有较强的交易信息对称性,因此交易成本费用低,融资成本低,资金收益不外溢,企业的自主控制不损失,是企业资本的首要来源。内源融资虽然貌似简单,但其蕴含着深刻的企业发展的本质,
4、即有效地利用稀缺的企业内部资源,注重积累,进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大型公司应充分挖掘内部资金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潜力,如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降低存货,压缩流动资本,合理运作公司内部资本,如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互相提供资本,以及公司闲置资产变卖等筹集资金。 2.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尤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是目前债权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优点在于程序比较简单,融资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只要企业效益良好
5、,融资较容易,缺点是一般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筹资数额有限,还款付压力大,财务风险较高。大型企业由于其信誉好,容易找到担保单位以及抵押物质,所以比较容易取得银行贷款。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渐从贷款额度管理改为资产负债管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更为小心谨慎,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存在着更高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存在相当的难度。 3.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指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借助股票这一载体直接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
6、资金供给者作为所有者(股东)享有对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这种控制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股息,分享红利等。股权融资可以分为公司首次公开募股以及融资。 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发行方式。有限责任公司IPO后会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对应于一级市场,大部分公开发行股票由投银行集团承销而进入市场,投资银行按照一定的折扣价从发行方购买到自己的账户,然后以约定的价格出售,公开发行的准备费用较高。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
7、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有着极强的偏好。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司再融资的惟一方式,2000年以来,增发成为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另一选择;2001年开始,可转债融资成为上市公司追捧的对象。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所考虑主要是融资的难易程度、门槛高低以及融资额大小等因素,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 4.企业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指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者公司债券融资。企业债券诞生于中国,是中国存在的一种特殊法律规定债券形式。按照中国国务院19
8、93年8月颁布实施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是指企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发行债券是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主方式之一。企业债券的期限通常较长,一般为三年以上,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资金,而且债券的利率通常较银行贷款利率低,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这对企业的稳定经营非常有利。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比较缓慢,1993年制订的《企业债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