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68606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9
《12月高三语文月考评分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西大学附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2月》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原文是“从文字的起源来看”。2.[B]A.“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敬惜字纸”体现不出古人对文字的惊怖之情C.“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错误,文小说“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中的“落后”指汉字的象形性,不是汉字蕴含的美学;同时,“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于文无据。D.原文第四段说“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
2、单线的进化,”而且前面也说“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3.【B】“创造的过程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错误。文章第一段的意思是说,汉字的精神(汉字蕴含的美学)保留在了古人刻画的留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而不是“汉字的创造过程”保存在其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解析: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5.【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其他三项均为课内学过知识,用排除法也可选出答案)6.[B](“设
3、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7.(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制”“汆”“纾”各1分,大意2分,共5分。)(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本小题共5分)①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无泄、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
4、(大意对即可)②分析:“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老之年。(1分)“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1分)“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1分)(大意对即可)9.(本小题共6分)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2分)表而上看,诗人陶醉于山水风光之屮,非常悠闲,(2分)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有透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2分)(大意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空1分)三、
5、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2.(1)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B.“在考古事业上的追求”原文无据。C・“继承了传统方法”错。D.“刻满殷商时代历史原貌”的发现不属于李济。)(2)(本小题共6分)①为证明中国人不低白人一等而改学人类学,研究中国人脑量。②希望中国人靠自己在屮国的土地上获得考古成绩。③加入美国考古队,坚持以中国为主,掘出的古物留在中国。④日本投降后,5次赴日本寻找“北京人”头骨。(每点2分,三点大意对即可。)(3)(本小题共6分)①考古发掘:他创造的探方法、三点记载法、层叠法奠定了现代
6、科学考古的基石。②考古发现:他找到的半个蚕茧证明了我国在史前就家养蚕茧。③考古发现:他常管的殷墟发掘,找回了殷商王朝。④考古人才:他为考古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⑤考古箸述:先后完成十儿部专著。(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大意对即可。)(4)(本小题共8分)①对丁文江做过的人体测量,直接指其数据错误。②对董作宾的发掘,直接批评其不科学。③对王国维的观点,直接给与驳斥。④对台湾当局的要求,他不予理会。(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3.C(3分)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可结合着语句内容
7、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养痈遗患”与“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白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所以选C。4.A(3分)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B句式杂糅,“围绕着……主题”和“以……为主题”杂糅;C项,缺主语,句首“由于”让句子缺少主语,
8、可去掉“使得”;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所以选A。1.B(3分)试题分析:④“他主张读书”紧承前文“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排第一;①是对④的解释,②“还主张”放在④①的后而;⑤是对②的解释,所以推岀④①②⑤;③接后文“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选B项。2.(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③而不需要理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