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46532
大小:108.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8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第1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2015年12月号第1辑整理fcs2002I.46万人弃考就能断言“国考”遇冷了吗2.疏浚政府采购的救济与问责渠道3.防艾首先是要反艾滋歧视4.青岛输油管爆炸案判决的沉重警示5.为什么崔永元不是“--种恶”6.全面巡查让流浪人员安全过冬7.群主虽小,责任交关8.手术台加价,不只是钱的事9.用依法行政杜绝“奇葩证明”10.市容管理莫患上立法“洁癖”II.城市道路上,到底谁该踩刹车12.年底突击修路,钱何时花到刀刃上13.人民币“入篮”带来哪些实质利好14.重构全球货币体系的关键一步15.枪下留人,顺应法治精神1.46万人弃考就能断言“国
2、考”遇冷了吗2015-12-0111:30中国青年报作者:邓海建11月29日17时,2016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俗称“国考”)正式落幕。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多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多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服务。(中新网□月30日)有关“国考”的宏观数据,这儿年基本上被引向一个固化的逻辑链:弃考的多,则国考遇冷;国考遇冷,则说明公职不吃香;公职不吃香,则说明压力大、薪资待遇低。兜兜转转,弯弯绕绕,无非还是指向“诉苦”或“喊冤”。不过,这种逻辑推演靠谱吗?先來说说数字。46万多
3、人弃考,究竟是多还是少?检索资料可知:2012年度“国考”最终37万人弃考,2023年度弃考者逾38万多人,2014年度逾40万多人,去年则高达50余万人。眼下46万多弃考者这个数字,起码在弃考趋势上,是“止跌”的。再来看看报名人数:2009年度“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2010年度攀升至244.3万多人,经历两年小幅下降后,2013年度又首次突破150万人;2014年度达到152万多人的新峰值后,2015年度下降至140多万人,2016年度则基本持平。可见,最近六七年间,报考人数有升有降,并不是“一条直线走到黑”。至于这儿年报名人数和弃考人数上的直观变化,恐怕不宜想
4、当然地“就数字论数字”,否则是把“国考”诸多变量环节僵化地视为一个定量。只要在报名条件上稍稍收紧一点,当年“国考”的报名人数往往立马出现“显著”跳水。十八大以来,“国考”具体职务中的适岗要求对“基层工作经验”有了常态性偏好,这也在客观上“卡”住了此前一窝蜂的“报考热”。如果再考量一下岗位所在地区的变化,以及深改、双创给年轻人带来的更多跻身精英行列的机会,那么,就算公职岗位在薪水待遇上继续锦上添花,也不见得能一如既往地吸引“150万”左右的年轻人了。何况,孩子上学还有个“大小年”之分,基于特定年龄段人口规模的变化,“国考”也不可能在报名人数与弃考人数上维持相对定量。辩证地看,你
5、既然承认“国考”有热火朝天的时候,必然意味着它也会有门庭冷落的时候。“最好考”也好,“最苦”也罢,其实一场考试并不能改变权力作为的核心常态。更重要的是,在365行里,任何一种职业的价值期许与社会评价,有着漫长而稳固的形成过程,谁也别指望三五年就大幅扭转一个行业在大众心理中的择业定位。即便在今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深刻左右着不少国人的行为选择。就算公务员这个行当“性价比”陡降,公众对其评价与认可,也不会在三五年之间就快速转身。46万多人弃考,当然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如果脱离攵杂而具体的语境,起码不能说明“国考”就此遇冷。也许我们希望“国考”能适当冷静下
6、来,但这不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就能梦想成真的。面对唱衰“国考热”的声音,考生不会当真,政策制定者也别太当真了。(邓海建)2.疏浚政府采购的救济与问责渠道2015-12-0111:37京华时报作者:连海平政府采购领域发生的一些案例,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诉、行政处理直至法律诉讼,都是对政府采购参与各方的法定救济和保护。制度、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才能推动政府采购制度口臻善境。在广东省纪委近H发布的10起公共资源交易腐败典型案件中,中山市城管局原局长李健生插手单位办公用品和耗材采购、受贿364.9万元一案备受关注。有常年参与政府采购的企业老总说,领导直接干预政府采购招投标已经很少了,但
7、为某个特定企业“量身订做”的现象没减。从2003年1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算起,政府采购法治化之路已经走了将近23个年头,成绩还是有的,领导直接干预政府采购招投标少了,说明官员依法行政的意识长进了,不敢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了。为某个投标企业“量身订做”,在尊重规则下搞“小动作”,至少比直接硬干预要好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现,一方面是“政策”完美度不足,给了钻空子留下空间;另一方面是“笼子”密实度不高,给公权力留下撒野机会。前者需要制度供给,相关制度运行多年之后,存在哪些漏洞,有必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