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

ID:43234141

大小:23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0-05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_第1页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_第2页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_第3页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_第4页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讲 文化与社会CultureandSociety本讲的基本内容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第二节文化的结构、功能和文化变迁第三节社会概述第四节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一、文化概念探讨1。文化的词源中国古籍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所以汉朝刘向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文化是封建帝王治国安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西方,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语,原指农耕和对植物的栽培,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

2、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文艺复兴后,把对人的教化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2。关于文化的定义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德国的普芬多夫(1632-1694):文化是社会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所下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她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费尔斯:文化就是社会,文化是生活方

3、式、文化是社会关系列维-斯特劳斯: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文化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米德:文化乃传统行为的全部集丛。文化是社会或群体的全部遗产。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历史性4.共享性5.象征性6.累积性7.变迁性8.特殊性(多元性)和共性三、文化的类型/区分1.从文化的存在形态分物质文化: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维护社会秩序2.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和接受程度分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亚文化:特定群体的文化反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亚文化3.从文化本

4、身的特点和享用、认可的群体的差异分精致文化:内容严肃,感染力、渗透力丰富而深入精英文化:社会上层阶级的文化大众文化:普通大众接受与共享的平民文化低俗文化:社会的负面文化四、两种不同文化观1.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越于其他民族的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这是一个团体认定自己的文化才是最优势、惟一正确的一种观念或习惯,

5、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价值的态度。2.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论点是,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他们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第二节文化的结构、功能和文化变迁一、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基本要素)语言要素符号要素精神要素规范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的能力)最重要知识、观念、规范、模式等,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

6、表达自身意义以外事物的东西。是人们交往的媒介。语言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是知识传承的工具体系及人们交往、社会互动过程的手段。规范是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是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准则。二、文化的结构1.文化的内在结构文化特质(文化元素)——组成文化复合体、能独立发挥一定文化功能的最小单位。文化集丛——由一组在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组成一个更大的功能单元。中心特质文化模式——功能互相关联的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相区别。2.文化的空间结构文化中心文化区域文化圈文化边际三、文化的功能1。对个人——

7、文化起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2。对团体——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作用;进行群体的区分:人与动物、人群之间、社会与自然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四、文化变迁(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之发生改变;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变性

8、。(二)文化变迁的过程引起文化变迁的动因:环境的变迁、发明、发现、文化采借与融合、文化继替等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文化的传播(三)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第三节社会概述一、语源学上的社会中国古代典籍中,“社”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社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某种集体活动的场所。宋代典籍中开始出现“社会”一词,指一定数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