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67826
大小:594.9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27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则()A.B.C.D.【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先求出集合B,根据交集的定义计算即可。【详解】依题意,,所以.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属基础题2.设向量,,若,则()A.B.C.D.【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向量平行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依
2、题意,,解得.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向量平行的坐标运算,属基础题。3.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A.若,则B.若,则C.若,则D.若,则【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对选项逐一判断即可【详解】选项:当时,,因此不正确;选项:取,,则不成立;选项:由知,故,所以,正确;选项:时不成立.综上可得:只有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不等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考查分析推理的能力,属基础题。4.函数的大致图象是()A.B.C.D.【答案】A【解析】∵函数,可得, 是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排除C,D;当时,,令得:,得出函数
3、在上是增函数,排除B,故选A.点睛:在解决函数图象问题时,主要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作出判断.本题首先根据,得出是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再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出正确选项.5.已知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A.B.C.D.【答案】A【解析】【分析】由函数的单调性可得,计算求解即可。【详解】依题意,,所以,解得.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属基础题。6.已知,,,则()A.B.C.D.【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得:,,,结合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即可求解。【详解】方法一:
4、依题意,,,,因为,所以,即.方法二:依题意,,,,因为,所以,所以.【点睛】本题考查对数的化简,对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属基础题。7.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为了得到的图象,则只要将的图象()A.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B.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C.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D.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答案】A【解析】根据图象可得,,,则∴根据五点法作图可得,则∴故将函数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可得故选A8.等比数列满足,,,则数列的前10项和是()A.-35B.-25C.25D.35【答案】C【解析】【分析】依题意,根据等比数列的公式,可求得,
5、代入即可求出,结合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即可求解。【详解】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解得,所以,所以,所以数列的前10项和.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转化,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考查计算分析,化简求值的能力,属中档题。9.如图,一栋建筑物的高为,在该建筑物的正东方向有一个通信塔,在它们之间的地面点(三点共线)处测得楼顶,塔顶的仰角分别是和,在楼顶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则通信塔的高为()A.B.C.D.【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结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正弦定理求解塔的高度即可.【详
6、解】作AE⊥CD,垂足E,则:在△AMC中,AM==20,∠AMC=105°,∠ACM=30°,∴,∴AC=60+20,∴CD=30-10+AC=60m.本题选择B选项.【点睛】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10.如图,已知直三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点分
7、别在侧棱和上,,平面把三棱柱分成上、下两部分,则上、下两个几何体的体积比为()A.B.C.D.【答案】A【解析】【分析】连接,三棱柱可分割为:,,,三部分,分析可得三部分体积相等,整理即可求解。【详解】设直三棱柱的体积为,连接,点、分别在棱和上,,四棱锥的,的底面积相等,把直三棱柱分割为:,,,三棱锥的为,四棱锥,的体积之和为:,四棱锥的,的底面积,高相等.四棱锥的,的体积相等,即为,棱锥,,的体积相等,为,平面把三棱柱分成两部分的体积比为.【点睛】本题考查椎体体积的求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计算推理的能力,属中档题1
8、1.在中,是边上一点,,,则()A.B.C.D.【答案】A【解析】【分析】设,则,在中,由正弦定理得①,在中,同理可得②,化简整理可得结果。【详解】设,则.在中,由正弦定理得,,即①,同理,在中,②,①②得,故,即,故.所以。【点睛】本题考查正弦定理的应用,要点在于对两个三角形分别应用正弦定理,联立求解,考查计算化简的能力,属中档题。12.已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