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24377
大小:9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5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二山居秋暝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_月总第_课时课题山居秋暝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培养和提髙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教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颔联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王维(701—761),和颈联写得十分热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字摩诘,蒲州人。开闹,这和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元九年(721)进士,作者要创南朝谢
2、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累官至尚书右丞,世造的寂教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称王右丞,著有《王静、宁谧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右丞集》。诗与孟浩的环境是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然齐名,称为“王孟”。否和谐?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前期写过一些边塞为什么?学田园诗《山居秋暝》。诗,但其作品最主要明确:和二、作者简介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谐。浣女、三、课文讲解过田园山水的描绘,渔舟的热(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宣扬隐士生活;其诗闹,正是过(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体物精细,状写传神,为了烘
3、托上有感情地朗读。有独特成就。苏轼曾出山村环(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赞:“味摩诘之诗,境的寂空山新雨后,天气晩来秋。(时间、地点、诗中有画,观摩诘之静、清幽。程天气)画,画中有诗。”如同“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噪林逾石)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静,鸟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山更幽”舟下)后的诗称为近体诗。一样。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包括律诗,绝句和排们从这些(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律等几种,在字数上热闹的景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有五言,七言两种。近物中,很(1)意象作为一
4、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自然地体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味出一种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单位,每一个节奏单和平恬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静,体味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出恬静中明确:空山新雨明月松林和意义单位基本一的一遍勃清泉竹林莲石致.o在这首诗中,诗勃生机。有动有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浣女渔舟人运用生花妙笔为静,动静(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结合,以述,再由教师描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动衬静。第一幅“空
5、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一一幅优美的山水画:(2)尾联第二幅“明月松间照”一一明月松林图。清幽的山景,淳厚的运用典第三幅“清泉石上流”一一明月清泉图。民风,这正是他理想故,而取第四幅“竹喧归浣女”一一浣洗晚归图。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其相反之教第五幅“莲动下渔舟"一一月夜采莲图。忍离开,回到官场上义,我们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怎么理解(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中去,表现了诗人热这一句9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爱大自然,陶醉于闲它又表达学山?适恬淡的生活情趣。了诗人怎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同时
6、也表达了作者厌样的感情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呢?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王孙自过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境界的追求。可留”关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于王孙的有如世外桃源。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典故,这“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雨后的秋凉,松间明里反用其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月的清光,石上清泉谓意意程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的声音,浣衣村女的任它春芳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笑声,渔舟穿过荷丛尽,王孙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
7、名都不过是一的动态,和谐完美地也可久“空”而已!融合在一起,有声有mo(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色,有景有人,有静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有动,构成了清新秀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板书作业背诵默写诗歌教后札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