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12166
大小:15.7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7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模板样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模板总体框架: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间主体:议(分析问题),讲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好处/危害);兼谈对立面思维方式(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结果分析、背景分析、辩证思维、比较分析、让步思维(注意思考感受在例文中如何体现和表达!!!)材料构成:以原材料为主,就事论事;但可以在其前后通过类比,★★联系相似、相关的名言、名人、名事、现实事件、生活(社会)中某种现象。★★论证分析角度: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传统历史等论证分析具体内容指向(供参考):1、社会主义核
2、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2、依法治国理念(法律规则)。如:网络随意发帖;恶意占用公用电话;旅游不守法规;不孝不尊敬长辈;恶作剧导致违法;不准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参与欺诈活动等。3、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或人生观。4、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辨、热爱科学、勇 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设题。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与传统”“山寨与创新”等? 5、人性主题:即是
3、反映与人的精神活动或行为有关的感情或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比如:爱、坚强、执著、追求、宽容、包容、诚信、真诚、善良、友善、团结、高洁、帮助、自由、平淡、美、简单、尊重、伟大、深刻、平和、理智等 一、“争议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1“女儿举报父亲高速接打电话”(材料+争议评价 + 任务 +要求)1、★“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例文1——资料一“抢红包”范文1 思路结构———1、第一步:引——概括现象(事件)、提出争议点,表明自己的判断(肯否或辩证对待,如“该争才争,争应有度”),
4、并确定观点。2、第二步(主体部分):议(从不同角度从权衡利弊、优劣、好处、危害等)(1)、个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2)他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3)自然、国家、 社会(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背景分析法 + 结果分析法)3、辨析思考(权衡比较另一种观点或对立面)4、提出措施、期望、号召等2、★“争议型”作文
5、材料思路模型 2 范文见 资料一“抢红包”范文31、现象——观点本质2、论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模型1相同): 原因一(个人人生)——本质 原因二(社会现实)——本质 原因三(传统、历史、文化、制度或其它)——本质3、联现实,挖根源(析本质)4、提办法(不足或危害在哪个角度方法就从哪个角度提出)5、作结论(期望、号召) 二、“优选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2“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成都三诊“争第一” 提示: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对象、观点等,让你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1、
6、★“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适合材料是对立的观点 范文——参见《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写》资料3《该争才争,争应有度》思路结构——(先驳后立——同鲁迅《拿来主义》)1、引——概括现象(事件)、摆出优选的几方,表明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观点。2、驳—— (1)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驱动任务 (2)让步承认对方的优势——(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指出其不合理性(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
7、体部分相同): (4)联系现实,分析原因——(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3、立——(1)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2))指出其优势(好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4、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2、★“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2 ——适合几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权衡的材料 思路结构——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阐释理由(结果分析)。3.转
8、——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阐释理由(原因分析、背景分析)4.承(阐释理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