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

ID:43099726

大小:714.00 KB

页数:92页

时间:2019-09-30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_第1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_第2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_第3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_第4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技术内容提要:第一部分: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全国职业中毒事故的严峻形势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化学毒物识别与检测评价化学毒物危害预防控制措施第二部分: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噪声高温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第一部分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全国职业中毒事故的严峻形势2010年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617起,慢性中毒1417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4.54%。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19起,中毒215例,死亡28例,病死率13.02%。报告急性职业中毒起数最多的为化工行业,占21.59%;急性职业中毒人数最多的为煤炭行业;引起急

2、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涉及30余种,居首位的为一氧化碳,共发生78起175人中毒;病死率最高的为硫化氢中毒,47人中毒,死亡8人。2010年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417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人数排在前3位的化学物质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分别为499例(占35.22%)、272例(19.20%)和157例(占11.08%)。主要分布在轻工、冶金和电子等行业。一、化学毒物与危害1.概念化学毒物:通常是指那些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

3、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毒物——中毒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2、生产性毒物的来源(1)原料例如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用的铅。(2)中间产品(中间体)例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体。(3)辅助材料,如橡胶行业用苯、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4)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5)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粘胶纤维厂、制革厂等产生硫化氢,冶炼中产生的二氧化硫。(6)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

4、3.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存在形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气溶胶的形式。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如一氧化碳、氯气等蒸汽:常为液体蒸发、固体升华时形成如苯蒸汽、汞蒸汽等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漆作业中的漆雾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µm的固体微粒。如熔铅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喷锌时产生的氧化锌烟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直径为0.1-10µm的固体微粒。常在固体原料或成品的机械粉碎、碾磨时形成气溶胶(aerosol):漂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例如电焊作业时电焊烟尘(主要有害物质为Fe2O3、SiO2、MnO、HF等,

5、其中含量最多的为Fe2O3,有毒有害气体的成份主要为CO、CO2、O3、NOX、CH4等4、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1.生产过程中接触原料的开采、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等。2.使用过程中接触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管道、钢瓶泄漏;设备的保养、检修等。5、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是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大循环并分布全身,故其毒作用发生较快。肺泡特点:肺泡呼吸膜极薄;扩散面积大(50~100m2),供血丰富;肺泡壁对脂溶性毒物通透更

6、快。2)皮肤①通过表皮屏障→真皮→血液循环②通过汗腺、毛囊与皮脂腺绕过表皮屏障→真皮常见于苯胺、三硝基甲苯、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特点:不经生物转化直接进入大循环。3.消化道一般所致的职业中毒较少见,主要由于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①经咽部吞咽;②随吸烟、饮食;③意外事故。6、生产性毒物的分类按照化学结构、用途及毒作用机理,生产性毒物分为七类1)金属及类金属如铅、四乙基铅、汞、锰、铬、砷及砷化氢、磷及磷化氢2)刺激性气体如氯气、氨气、光气、氯化氢、氮氧化物等3)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4)有机溶剂如苯、

7、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汽油等5)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如苯胺、三硝基甲苯6)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如氯乙烯、丙烯腈等7)农药如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7、化学毒物危害急性中毒: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毒物的吸收: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机体损害:1.中枢系统:短时间内接触过量化学毒物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经过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脑病。

8、化学毒物:如铅、锰、汞、铊、苯化合物、汽油、二硫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等。2.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起病急,发展快,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