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9512
大小:244.0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7-11-30
《第六章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学习目标:1、说出挫折的概念2、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3、列出挫折的心理行为反应4、说出影响挫折感受性与耐受性的因素5、简述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第一节挫折概述一、挫折的概念人们在有目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产生挫折需要三个条件:1、挫折情境2、挫折认知3、挫折反应二、挫折产生的原因(一)外在因素(二)内在因素1、生理2、心理:能力、经验、抱负水平、动机冲突、不合理的需要。三、挫折的心理行为反应(一)情绪的反应1.攻
2、击2.焦虑3.冷漠4.固着(二)理智反应1.坚持目标,继续努力2.调整目标,循序渐进(三)个性变化练习产生挫折的三个条件是()A、挫折情境B、挫折认知C、挫折反应D、挫折情感第二节影响挫折感受性与耐受性的因素一、认知评价因素(一)理解挫折的普遍性(二)认知挫折的两重性(三)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二、人格因素三、应对能力因素四、身体素质因素五、社会支持系统练习1、“理解挫折的普遍性”属于影响挫折感受性与耐受性的因素的()A、认知评价因素B、人格因素C、应对能力因素D、社会支持系统2、当我们遭
3、受挫折打击时,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减轻挫折感?第三节心理防御机制一、概述个体在遭受失败和挫折时,不知不觉中,使用某些心理策略,用较易为自己接受的方式来解释主客观之间的问题,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二、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一)建设性防御机制升华:把因不被社会允许或接纳的本能欲望、冲动导向较高级的、能为社会所接受或赞许的目标或方向。(二)替代性防御机制1.补偿:“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
4、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for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2.认同:“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
5、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其他如“狐假虎威”“东施笑擎”都是认同的例子。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的重要性。3.抵消: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
6、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轿车、送钻戒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个尽责的丈夫;又如:一位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的父亲,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质来消除心中愧疚感,并目似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照顾孩子的。另外新年时节,打破东西说“岁岁平安”也是一样,都是采用“仪式与抵消”的防卫机制。(三)掩饰性防御机制1.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
7、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1)酸葡萄(sourgrapes)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2)甜柠檬(sweetlemon)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自卫机制是甜柠檬,此方法是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3)推诿(projection)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
8、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心灵之平静。2、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又如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