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

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

ID:43086804

大小:1.11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9-29

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_第1页
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_第2页
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_第3页
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_第4页
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菌的感染与预防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细菌感染与预防原则掌握内容细菌的毒力外毒素与内毒素熟悉内容细菌引起的感染类型细菌感染细菌的感染(bacterialinfection)或传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微生物(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感染(infection)致病性(pathogenicity)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反之则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

2、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1.生物拮抗——作屏障2.营养作用——产营养3.免疫作用——有免疫4.抗衰老作用——除废物机会致病菌(conditionedpathoge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致病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selectionandsubstitution)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少

3、数细菌总有致病性许多细菌具有潜在致病性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性(质)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质毒力(量)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LD50)侵袭力产毒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原菌致病因素入侵、定居、繁殖、扩散细菌毒素侵袭力荚膜和微荚膜G-粘附素菌毛粘附于组织细胞有组织特异性非菌毛黏附素G+脂磷壁酸(LTA)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菌毛受体(糖类)粘连蛋白膜磷壁酸透明质酸酶凝固酶胶原酶链激酶SIgA酶毒素外毒素特征:蛋白质毒性作用强选择性强理化稳定性差抗原性强外毒素exotox

4、in合成代谢产物G+菌和部分G-菌产生释放到菌体外,或溶解释放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阻止乙酰胆碱释放肌肉松驰性麻痹神经毒素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白喉抑制蛋白质合成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周神经麻痹细胞毒素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腹泻、呕吐产毒型大肠杆菌肠毒素腹泻呕吐、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肠

5、毒素食物中毒刺激呕吐中枢呕吐、腹泻肠毒素活性单位结合单位A细胞表面B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外毒素结构外毒素例如:霍乱毒素分子结构类毒素(无毒抗原)外毒素(极毒抗原)抗毒素(抗毒抗体)免疫动物脱毒0.3-0.4%甲醛外毒素抗原性类毒素(toxoid):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合蛋白的抗原性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脂多糖LPS寡糖重复单位核心多糖脂质A外膜主要

6、毒性成份O抗原决定簇脂多糖LPSlipopolysacharide菌体裂解释放化学稳定性不能成为类毒素免疫原性弱G-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抗原性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区别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与部分G-G-菌与部分G+存在部位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160℃,2~4小时作用方式与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

7、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弱,抗体作用弱第三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人畜共患病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一、感染的来源二、传播方式与途径途径方式疾病举例呼吸道感染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肺结核、白喉、百日咳消化道感染粪-口方式,食入伤

8、寒、痢疾、食物中毒接触感染性接触,血液或粘膜损伤淋病、梅毒等创伤感染皮肤、粘膜创伤、破损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经血感染输血、注射、针刺细菌败血症媒介昆虫感染密切接触、叮咬鼠疫,沙门菌病多途径感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