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1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1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ID:43066059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6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1课《范进中举》导学案_第1页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1课《范进中举》导学案_第2页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1课《范进中举》导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1课《范进中举》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课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重点: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描写。领会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预习导学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吴敬梓,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笫,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醉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讽刺小说

2、中,这本书获得了很高评价。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作揖(0)带挈(qiQ)相公(xiang)醺醺(xun)••••行事(hang)长亲(zhang)腆着(tian)结结(wan)••••桑梓⑵)轩敞(xuan)锭子(ding)拙病(zhuo)••••3.解释下列词语。带挈:提携。唯唯连声:连声答应。万贯家私:大屋的家财。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为一贯。拙病:奇怪的病。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桑梓”代称家乡。4•阅读课文,填写下列“台阶”图。众邻居:拿蛋送酒的,拿米捉码的,搬桌拿椅的张乡坤:称兄连谊的,送银赠房的胡屠户,才学高•品貌好

3、•天上星宿•贤折老爷中書家境: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饨了两三夭.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乡试无盘费胡屠户,现世宝鼻吓蛭•尖嘴般腮•不三不四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全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范进穷困寒酸的生活。后一部分(第3〜12段):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物的形象。通过对比,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问题二:文中有哪些地方能表现中举前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

4、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岀他对功名的热衷。问题三:赏析语句。1.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用典型动作“横披衣服”,特殊的姿态“腆着肚子“,来描摹人物。把胡屠户在范进面前觉得高人一等的倨傲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2.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咤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个骂人,一个被骂;一个吐痰,一个被吐。两者对比,突现了范进的可怜与卑劣的灵魂,也表现了胡屠户的

5、傲慢与市偿性格。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这是细节描写,活画了胡屠户的贪婪相,揭露了屠户嗜钱如命的本性。问题四: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1)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

6、荣华一生。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问题五: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1)热衷功名利禄,急切渴望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他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2)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问题六: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这两个人物虽然是次要人物,但是都是为刻画主要人物服务的。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

7、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