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病的针灸治疗

痹病的针灸治疗

ID:43041539

大小:5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24

痹病的针灸治疗_第1页
痹病的针灸治疗_第2页
痹病的针灸治疗_第3页
痹病的针灸治疗_第4页
痹病的针灸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痹病的针灸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痹病的针灸治疗《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痹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使用针灸疗法最广泛的一种疾病。“痹”的意义,《中藏经》中解释说:“痹者,闭也。”郑玄《易·通志》称:“痹者,气不达为病。”所以凡是气机闭塞不通的疾病,都可以称为“痹病”。如咽喉肿痛闭塞的疾病称为“喉痹”;胸阳不伸,气闭作痛的病称“胸痹”:食不下,吐而复出的病称“食痹”等等。本文就经脉痹阻,气血不通,从而在局部关节、筋肉,皮肤等处出现酸痛冷麻、运动障碍等症状的疾病作一讨论,并将针灸治疗的原则、方法等概括地给予介绍。(一)沿革在我国医学文献中,痹病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风痹》篇、《素问·痹论》篇,

2、阐述了痹病的病因、病程、症状、预后、转归和治则等问题。《灵枢·经筋》篇中所记载的十二经筋病,统以“痹“字为名,也是痹病的一个重要部分。《灵枢·寿天刚柔》篇和《厥病》篇中论述了“风痹”病的病因和预后,这种痹病在临床上也常可见到。后汉张仲景著《金匾要略》时,将“风痹”病称为“历节”病,并提出了与风痹相类的一种痹病。《中藏经》将血痹并属于“脉痹”,并提了一种“气痹”,认为气结伤肺,生气渐衰而致,类属于“肺痹”的范围。唐宋文献中又有“白虎风”、“痛风”、“鹤膝风”17的记载,也属于痹病的范围。金元时代,有人将“白虎”、“历节”、“痛风”三者相并而名为“白虎历节痛风”。此外,

3、还有民间所称的“草鞋风”、“曲池风”、“腿股风”、“漏肩风”、“髀枢痛”、“颊车风”、“竹节风”、“腰腿痛”等根据发病部位命名的病名,从其发病的原因和病理来推求,也属痹病。(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素问·痹论》篇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是痹病的致病外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进一步指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由人体虚,故受风邪也。”宋·严用和《济生方》中也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腆理空疏,受风寒湿三气而成。”这是痹病因虚受邪的记载。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中认为:“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

4、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明·虞搏《医学正传》中认为痹病可因:“浊血流注为病。”这二位医家指出痹病除了外感风寒湿邪之外,还有内因存在。17笔者认为,痹病的发生原因:有风寒湿三气袭人而成;有痰浊阴火、死血癖滞而成,但是其发病的基本原因多由起居失常,劳伤气血,以致经脉空虚,营卫不居,外邪得以乘机袭人;或者由于涉水冒寒,或汗出当风,以及坐卧卑湿之地,风寒湿邪得以侵袭人内;或因酒浆无度,失饥伤饱,脾气受损,痰湿内生,流注经络而成;或为嗜欲不节,精血耗伤,阴虚火盛,血不养筋而来;或则七情郁结,气滞血疲,经络痹阻而成;又或跌仆挫闪,痪血滞

5、凝,由外伤而转成。以上这些原因,最后所引起的病理转归,都必然导致经络奎塞、血气不和,于是经气不达,痹病就因此而产生。至于各种症状的发病机制,《素问·痹论》解释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人深,荣卫之行墙,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乘(原文为“遭”,今从《甲乙》改正)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湿盛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对于疼痛的发病机制,《素问·举痛论》中有更详细的解释,其文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6、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举痛论》中还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细急,细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灵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这是痹病患者喜温恶寒,揉按可以缓解疼痛的原因。若“寒气稽留,灵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这是某些痹病患者,患肿痛而拒按的发病原理。假使病久而邪气深人,经络闭塞,使荣卫之气运行受阻,于是“17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病者的肢体就会丧失知觉而不能运用。这就是所谓“久痹成痿”一“痹痿”的发病机制。《素问·调经论》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7、,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阳二气的盛衰,在机体可以出现寒热的不同变化。假使病者阳气不足,所中之邪又是寒湿偏胜,两阴相得,阴盛阳虚,就会有肢体或全身怕冷的感觉。如果病者本身是阴虚火旺,阳气偏亢的体质,又遭风寒湿三气外邪所裹束,热为邪闭,不得泄越,于是阳气乘阴,病人就会觉得皮肤灼热,这是热痹病的发病原理。又如病人是中虚湿重,同时更兼表虚而卫阳不固,膝理不密,就会有患肢或全身容易出汗的现象。这些《内经》中讨论的症状机理,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此外,在痹病的发病过程中,有时肢体上会出现块瘰。这种现象,明代李梴(chān)在《医学入门》中认为是风湿、痰火凝滞的缘故,临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