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精品]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ID:43020445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5

[精品]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第1页
[精品]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第2页
[精品]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第3页
[精品]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品]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巴山脆李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巴山脆李以其甜脆爽口、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为加快达州市通川区绿色巴山脆李产业的发展,实现巴山脆李由大区向基地强区转变、由产业化向现代化转变,推进巴山脆李产业跨越式发展,通川区茶果站组织了杲树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北外、罗江、盘石等乡镇,对巴山脆李生产区开展了专项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一、基本情况达州市通川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无霜期长。土壤资源丰富,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壤以紫色土类为主,宜种度宽,约4.5万亩,占全区

2、旱地的90%,是巴山脆李产业的最适宜发展区。二、发展概况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巴山脆李是从通川区北外镇田家磅青脆李实生变异中选育出的优良单株,于2011年8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的田间技术鉴定并命名,当年10月以巴山脆李为主体的达州脆李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o2013年巴山脆李发展规模达到1・2万亩,其中新发展0.7万亩,投产面积达到0.5万亩,总产量达到0.7万吨,实现产值0・75亿元,巴山脆李产业已成为通川区的特色支柱产业。2.标准化生产技术显著提高在脆李生产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大力推行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配套栽培技术,2013年

3、全区已累计建成绿色巴山脆李基地1万亩,优质巴山脆李示范基地2个、0.6万亩,优质「亩巴山脆李生产基地村5个,建成生态果园0.8万亩。3.品牌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强化质量跟踪,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巴山脆李知名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田氏巴山脆李”“袁家坪巴山脆李”等已经成为川渝两地公认的名牌产品,果品畅销成都、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4.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2013年巴山脆李面积占到通川区人工造林面积的15%以上,产业发展带动了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5.步入了农业产业化的轨道全区涌现出了“田氏巴III脆李

4、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6个,通过推行“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年组织销售巴山脆李生产用物资80多吨,年对外销售巴III脆李果品达到0.3万吨以上,带动了当地劳务、运输及商品批发等和关产业的发展。三、存在问题1.气候环境变化,影响产品质量效益据调查,巴山脆李花朵忍耐低温极限是6°C左右,而当地3月中下旬常出现5°C以下的低温,使部分果区花朵受冻严重;6月中旬至8月下旬35°C以上高温天气由过去的20〜25天延长到35〜45天,极易造成幼果灼伤;6~9月份冰雹多发,乂极易造成落果、裂果。2.农资市场秩序混乱,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巴

5、山脆李生产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及病虫害防治都是单家独户各自为阵,果农滥用农药、乱施化肥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农资监管力度不够,检测机构少、设备短缺、手段较为落后,与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3.发展品种多,质量良莠不齐近年來,巴山脆李发展迅速,但乱引、乱调种苗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用多年前淘汰的洋李子(李系列)冒充巴山脆李,导致品种良莠不齐。4.产业缺少长远规划,布局不合理巴山脆李虽然适应性强,宜种范围广,但并非“广普性”作物。而有的地方却将该品种种植在阴坡沟槽冷烂田地、瘠薄地块,栽植后缓苗、死苗严重。还有的果园品种选择不当,没有按照“早、中、晚”熟品种搭配进行品

6、种布局。5.部分区域面临着李树老化、经济效益萎缩的问题通川区是传统的巴山脆李产业大区,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栽植的脆李因树龄老化、管理未跟上、病虫害加重,树势明显弱化,进入衰老期,经济效益下滑明显。6.服务体系滞后,果农素质低果树技术人员少,力量薄弱,与巴山脆李产业发展的实际极不适应。在各乡镇虽设立了农技服务站,但没有配备专业的水果生产技术人员,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偏远巴山脆李生产区更为突出。与发达地区相比,区内果农技术水平低,对果园管理粗放,果园标准化程度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巴山脆李产业的持续发展。7.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地脆弱2005年以前巴山脆李还属于小杂果,95%左右的李树

7、种在农户的房前屋后,没有进行园地路、渠、函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处于“原生态”o2006年以后,产业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少,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李园不标准,园间道路不畅通,旱不能保灌,产品收获仍旧由果农肩挑背扛。远观“树成片”,近看“园子乱”,未能形成“一业一园”的基础特色产业。8.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牛产中没有统一规程、统…技术、统一价格等;巴山脆李80%是中熟品种,上市时间集中,价格竞争激烈,严重影响果农收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