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

ID:43002902

大小:39.8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5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_第1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_第2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_第3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_第4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歌综合赏析【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4题【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

2、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答案】D【试题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命题意图】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多从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设计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试方向】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3、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得分要点】①明确考查内容。“四选一”的客观题会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这些方面;通过阅读诗歌题目、了解诗人背景、分析诗句意思以及把握表达技巧等明确诗歌描写的内容、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等。②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与诗歌对比确定选项的正误。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确定选项的重要点,然后对应分析诗歌的相关内容,以此确定选项的正误。【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

4、水潺潺。[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

5、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答案】(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

6、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7、成各题。劳歌张耒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