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73226
大小:34.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4
《安大毛概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者:彭飒学号:院系:中文与新闻传播系班级:07级01班内容摘要:本论文由六名小组成员在李旭荟老师的指导下合力完成。以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为主旨,全面深入的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分别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下,树立和落实
2、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资源、财富以及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和谐发展的格局,在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民主、和平、文化踏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性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深化,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口益突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不平衡,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资源与财富
3、的合理分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入的攻坚阶段,已经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屮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屮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谐社会”历來是人类
4、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捉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高度赞扬并极力捉倡和谐思想,捉出了“太和”的观念。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牛物”的著名论断。孔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徳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其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Z间的差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并认为阴阳二气虽然处于不停的冲撞之屮,但它们始终能够
5、在“道”的统一下和谐相处。土阳明指出“天理亦有个屮和处”。先哲们的这些经典论,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牛了匝大影响,使和谐观念成了治国安民的匝要理想。(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武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生产力的髙度发展史实现和谐社会的坚实物质基础;第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皋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其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第四,和谐社会
6、的表现形式“人口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有意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棊木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才厉》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才厉的学说。虽然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全而的贯彻,但是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
7、,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耕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來,中国共产党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体人
8、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今,我们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而的实践需要,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客观形势的耍求,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们党在长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