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68287
大小:9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4
《于超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瓦房店市第三髙级中学于超【设计思想】人文之美可以让人动情,科学之美则可以让人动心,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无痕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问题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岀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三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还有一条潜在
2、的德育教育隐于教学当中。【本节教材分析】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常常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因此,在教学
4、中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培养物理思维的方法。【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
5、、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②通过教学中一些案例的分析,类比与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相互欣赏、感恩、尊重、付出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师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讨论法,类比法,练习等。【教具准备】滑板一个,多
6、媒体课件,视频材料等。学生探究实验:弹簧秤若(4个)/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情景一: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并积让学生进入积极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材料:火箭发射升集思考。主动的思考状空。态,激发学习激情。情景二:通过力的定义对(1)复习力的概念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作用力和反作用(2)为回答问题的同学鼓掌,自己对力这一概念的理力之间的关系提分析左右手力作用的相互性。解。出初步认识。(3)生活中你是一个愿意为同时渗透生活中别人鼓掌的人吗?如果是,那欣赏、感恩、尊你一定是一个懂得感恩、
7、欣重的理念。赏、和尊重的人,不吝惜自己掌声的人,一定也会嬴得更多新课教学(一)通过具体实例,感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播放视频材料:K湖上两船互推。2、冰上游戏互推冰车。3、火箭发射。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并积集思考。感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期望通过具体实例,引出感知。新课教学(二)实验探索,寻找规律。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有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2)引导
8、学生根据猜想结果分组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发放学生探究实验导学案)(3)教师加以适时引导。(4)给学生提供有关器材。(1)学生分组讨论应从哪些方面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汇总讨论结果: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性质等方面去探究。(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可能方案见附录-)(1)期望通过对问题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期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3)设计实验可激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