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37556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新体系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28卷第4期2006年8月Vol.28NO.4Aug.2006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论高校主体性德育新体系的构建郑礼平(宁波大学成人教育学咙,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刘变化,尤其国内“四个多样化”的变化,巳影响高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环境的变化,这对高校徳育建设提出了挑战。深化高校德育改革,系统地研究高校德育体系,整体
2、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系具有战略意义。关键词:高校;主体性德育;构建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0627(2006)04-0127-03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充分肯定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强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国内“四个多样化”的变化,已影响高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
3、育方法以及德育环境的变化、这对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挑战。高等学校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尤其能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德育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要以《意见》精神为指导,深化高校德育改革,系统地研究高校徳育体系,整体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传统徳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一)传统德育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传统德育过多地强化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抹杀了被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传统德育过程中,比较突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育者往往被神化,受教育者往往
4、处于被动状态,对教育价值追求往往体现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者往往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根据社会和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强加于学生身上,各类徳育活动也处处体现教育者的要求,缺乏了解学生的需求。因而导致徳育单向化,失去应有的作用。(二)传统德育价值下的德育呈现“假、大、空”的现象传统徳育价值取向过多地强化了社会化的要求,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化的设计,导致徳育出现“假、大、空”负面效应。其主要表现在:徳育目标过于单一化。徳育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理想性、趋前性、单一性。所谓单一性,我
5、们以往在确定徳育目标上往往趋向单一化,不分层次,不分个性,千篇一律地将目标定在统一的一个标准上,使德育过程走向机械的轨道上,失去德育应有的作用。(三)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缺乏科学逻辑性传统徳育在内容上科学逻辑性欠缺,过于强化为政治服务,缺乏对作为“社会人”的应有的规律性的揭示,因而使德育失去吸引力,没有发挥德育的正向效应。过去,我们在徳育过程中,往往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被一时的政治需要所冲淡。因为有些教育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政治需求不同,可能一时被认为很重要。但随着历史的推移,有些经不住历史的推敲,甚至是
6、错误的。像这种教育往收稿日期:2006-04-20~作者简介:郑礼平(1964-),男,浙江余姚人,宁波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往到后来人们才后悔上当,从而使人们对徳育产生怀疑,甚至走向否定,这是德育的悲哀。同时由于德育内容常常被形势教育所冲淡,本身的规律的东西不多,因此使德育自身科学性也难以立足,由此影响徳育的成效。可见,对徳育内容进行科学性的整理,形成有规律性和人性化的教育内容,对于德育走向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直视学生主体作用在构建主体性徳育中的意义徳育过程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而
7、要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重视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重要。因而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这是主体性徳育中核心内容。因此,重视学生在徳育中的主体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一)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德育内涵的科学定位目前国外髙校德育人性化趋向日益明显,无论是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还是有关政策方面,处处体现了对人性和谐完美的渴求。欧洲人公认的19个核心价值观中,尊重人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综合各国公认的12个核心价值观,第一个就是“关心别人”。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的个性不
8、断得到体现。现代化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空间,对人的评价也更趋于人性化。因此,教育现代化必定要求徳育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不断创新C而其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德育本质要求,是主体性德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规律的本质体现。(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根据德育过程的“适宜超越规律”,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相协调时,受教育者必然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引起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这里说的“适应”、“协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