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23484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孙郁:李鸿章旧影——读《绝版李鸿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孙郁:李鸿章旧影——读《绝版李鸿章》自从洋人敲开古屮国的人门,在国人记忆里,耻辱之迹遍地,可记的片断多痛楚的行影。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让人一言难尽,如今思Z,不禁为Z隐痛不已。我们过去只是从国人的视角看李氏的一牛风云,史家的情感多少渗透在价值笔法里。具间也不免民族主义的成分渐多。但洋人怎样看这个历史人物,他们笔下的李氏的形象如何,却知Z甚少。在真正通晓历史的人看來,李鸿章给世人呈现的往往是半个脸面。终于在张社生的《绝版李鸿章》里,读到了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图片和史料,才知道先前我们对洋人世界的模糊程度。书中的图片和绘画都有实录性,是西洋人为我们留下的中国印象记,这个人清王朝的风云人物的内心苦乐,
2、文化冲突里的恩怨,总算有了另一•种镜头。中土社会“被近代”的足迹,在根基上动摇着我们的汩冇文明。作为这个文明的官僚使者,李鸿章唱的不过是n薄酋山的凄凉之曲。洋人文化的人规模入侵,对清朝的遗老遗少而言,没有精神的准备。专制社会下的愚民对此也只是阿q般地呆看着。张社生借着大量的史料图片还原着当年的形影,像一部电影,婉转起伏之间,散落着人间的IH事。但我们的作者不像以往的谈史的文人那么严肃的道学气他的轻松的笔触下自嘲的调了,把我们内心的沉璽转换成智慧的内省。只冇自信的读书人才会有类似的笔法,也只是自今天这个语境里,我们看人看事,比前辈多了一•种洒脱,虽然其间也不免淡淡的忧戚。毕竟,我们的前人在巨变
3、之际,还没有一个多维的语境。也恰恰是那时种下的苦果,在后人的咀嚼里,才有了摆脱】口梦的挣扎,这挣扎肓到标签:学习方法类别:读书时间现在,述在延续着。李鸿章一生难以用一个尺了衡量,从不同角度看他,结论自然不同。他走了那么多国家,视野要比国内的官僚开阔得多,也因此搞起洋务运动,派遣留学人员出国,改造旧的外交路线,都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萌•动。只可惜他不能像口木的启蒙前辈从制度结构的层面深入思之,加之在官僚社会久浸,思想自然是笼子里的东西。先前学界争论,近代中国的开化是“被近代”还是“自改革”呢?如果是“自改革”,那么李鸿章是个代表无疑。不过就我看来,“近代化"是被迫的结果。你看,李中堂为洋人谈判,一
4、步步退让,一步步妥协,又一点点讨价还价,还不是被迫的时候居多?因为是“被近代”,就一面是保守地面对世界,一面为了江山社稷而做小规模的修补,根底还是孔孟的I口梦,大清政权问题远比民住与文化复兴更重要。官僚下的走卒,能做的事情,毕竟冇限的。在剧变的时代,国人能丿应对棘手的国际纠纷者不多。李鸿章是个渐渐掌握通变木领的人,他知道,皇宫的那套思路不行,民间的义和团也是胡闹,至于孔老夫子的遗训也是失灵的。他身上的江湖气与炳子气,加上官僚相,在此杂然相交,于是形成了特有的智慧。在良知与世故Z间,他选择了另外一种道路,二者虽不能得兼,可是却应对了一个大的变局。荣辱一身,善恶相兼,这在此后的官僚世界里,形成了
5、i个小小的传统。血対现代西方强势文化,想要使屮华古国有点而了地斡旋,李鸿章对人的警示作用在正反两方面都是不能忽视的。讲近代中国的变迁,H本、俄国是很好的参照。可是我们对此的深入打量,还不太够。同样是被近代,日、俄的路就与我们不同,大概是深层的文化起了作用也未可知。李鸿章是一个失败的群落里在安顿自我,及重建他人关系的象征性的人物。他走过世界许多地方,内心的体味一定复杂是无疑的了。他知道人清帝国衰微的结局,但一而又在修补着那个世界,竭力挣扎在东西方文化Z间。他在受辱和口尊间的平衡点里,重复了古中国庙堂文化与市井文化的精巧的东西。但那些还没有现代意味的闪光所在。所以梁启超对他的微词也是自然的了。不
6、过他的价值也许在另一个层而更有引力。那就是在读书人看來,改良与革命是必然发牛•的事,因为重复李鸿章模式的代价,实在是太人了。这一本书的图录对读者是个刺激。那个大变动的图最不幸多是洋人记录着。那些铜版画的韵味,都暗示着人的命运。可惜我们看不到中国的画家对那个时代的描绘,那时候中国的文人还睡着,对不幸的国运似乎没有应对的力蜃。借着外人的图片,我们不仅感到精神的隐痛,还有审美的口责。直到现在,我们的画家对域外的事件很少反映,还囚禁在口己的犬地。可是那时候H本的浮世绘对李鸿章世界的描摹,己透出研究异类存在的好奇心。当今天我们看到前辈被漫画地呈现出来的时候,才知道我们许久是没冇“他人的自我"的概念的。
7、这不仅是李鸿章那代人的悲剧,也是今天许多人的悲剧。李鸿章还不能说是过时的人物,现在人们常常谈及于他,变成不衰的话题,是因为我们标签:学习方法类别:读书时间还在历史之中,“被近代”还没有化为彳J号的缘故。标签:学习方法类别:读书时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