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

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

ID:42921613

大小:8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23

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_第1页
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_第2页
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_第3页
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_第4页
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赏咏淮古诗 探淮阴变迁                           葛以政 李锦兰  遍访咏淮古诗,隋朝之前只见一首,就是枚乘的《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汉 枚乘(?—前140)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 欲知枚乘,先知淮阴;欲知淮阴,先知淮河。古代淮河由安徽东下经洪泽湖身底(宋代之前没有成湖)到淮阴境内,先是南北走向,经现在码头镇到袁集桂塘又折而向东,经杨庄东面的淮河(今废黄河)向东入海。淮河以南称为淮阴。秦时置县,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今码头镇东北一里),大军事家韩信、大辞赋家枚乘皆出生于此。韩

2、信贫时,曾受胯下之辱,枚乘父子,作文“倚马可待”,故有“马上文、胯下武”之说。当时淮河壑深水畅,没有水患,淮阴水绿土肥,官民安居,枚乘一诗,可见一斑。  古代泗水自徐州而来,到泗阳李口分为两支进入淮阴,与淮河分别交汇于大清口(今袁集桂塘)、小清口(今码头御坝)。大清口也称泗口、淮口,此处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发生过许多重要战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运道,利用淮阴境内泗水北支流作为运河河段沟通南北。隋炀帝游舟来到淮阴,即景生情,吟诗一首: 早渡难隋炀帝 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晓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晓,愁因逝水归。   可见

3、当时淮泗交汇,水面辽阔,官船航行,惊动鱼鸟的情景。  大运河贯通南北之后,淮阴在隋唐时代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一。元以后虽然历代统治者多在北方建都,但是南方一向为其经济命脉的所在地。大米、手工业品以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等都必须由南方运往京都。当时南北的主要货运路线只有大运河,南来北往的官员和诗人墨客也必经淮阴。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温庭筠、刘长卿、罗隐、王王圭。宋代的梅尧臣、苏轼、王安石、张耒、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韩琦,元代的萨都拉、张翥,明代的陈基、朱元鼎、朱元隆、卞荣等都经过此处,留下了吟咏淮阴的大量诗篇(吟咏漂母和韩信的大量诗作可见

4、《淮阴县志》和《淮阴侯韩信》此处不再赘述): 自余杭归宿淮口唐 白居易(772—846) 为郡已多暇,犹少勤吏职。罢郡更安闲,无所劳心力。舟行明月下,夜泊清淮北。岂止吾一身,举家同宴息。三年请禄俸,颇有馀衣食。乃至童仆间,皆无冻馁色。行行弄云水,步步近乡国。妻子在我前,琴书生我侧。此外吾不知,于焉心自得。 入泗口唐 李绅(772-846) 淮河一派清淮接,蔓草芦花万里秋。烟树苍茫分楚泽,海云明灭见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关满眼愁。惆怅歧途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 上述二诗中“淮口”“泗口”都指大清口(今袁集桂塘)。白居易“夜宿清淮北”将地点方位说得清清楚楚,毋庸置疑。二诗中都提

5、到“清淮”二字,不可忽视,请见后文。 淮阴行五首并序唐 刘禹锡(772—842) 古有《长干行》言三江之事悉矣。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一)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鸟飞惊五两。(二)今日船头转,金乌指西北。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三)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阵阵。早晚使风来,沙头一眼认。(四)何物今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五)隔浦望行船,头昂尾  。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刘禹锡因风大浪急,难以行舟,滞留淮阴,作诗五首,供乐府吟唱之用。诗中淮阴风情,足堪入歌,可见唐时淮阴水上盛况。 赠少年唐 温庭筠(812—约870) 江

6、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温庭筠淮阴题诗赠少年,还与淮阴人建立诗歌吟咏之情。 清河汛舟唐 薛能 都人层立似山丘,坐啸将军拥棹游。绕廊烟波浮泗水,一船丝竹载凉州。城中睹望皆丹 ,旗里惊飞尽白鸥。懦将不须夸郄 ,未闻诗句解风流。  古代清河是指泗水流入淮河的两条支流,南支流又称小清河,(今废黄河)在今码头御坝处入淮,北支流又称大清河(明代嘉靖年间淤塞),在今袁集桂塘入淮。因而唐代诗人白居易、李绅、刘禹锡,元末明初诗人张羽的诗中都出现了“清淮”合称的字眼。此诗描述“清河汛舟”的盛况,颇有大唐气象。清口、大清口、小清口之名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淮上晓

7、发宋 苏轼(1037—1101) 淮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麟开。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北宋诗人苏轼写此诗之时,已在淮阴往来十数次,可见淮泗二水交汇实为交通咽喉。 淮阴道中宋 张耒(1054—1114) 映日断霞临水尽,出云新月向人来。野塘秋晚无行迹,点点黄花照水开。   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经过淮阴心情平静,写景抒情。 淮口寄赵员外唐 皇甫冉(714—767) 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相望知不见,终是属回头。 清口驿宋 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