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

ID:429157

大小:108.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08-01

上传者:U-944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本科毕业论文(20届)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目录摘要1ABSTRACT.1前言1一、普陀山与佛教文化2二、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意义2(一)有利于进一步地带动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2(二)有利于提高海内外知名度,扩大国际客源地3(三)加速推动舟山旅游产业的发展3(四)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素质水平3(五)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三、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一)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内容肤浅4(二)旅游商品开发力度较小、种类单一,缺乏创意4(三)佛教活动内容不够纯洁4(四)旅游活动与正常宗教活动之间的冲突5(五)对佛教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5(六)在佛教旅游中,缺乏专业的导游讲解人员5四、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6(一)整合资源、创新产品6(二)重点加强对普陀山旅游商品的开发7(三)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市场定位7(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视社区的参与性8(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维护佛教活动的纯洁性8(六)注重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8(七)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9 (八)培养专业的导游人才,进行专业的佛教知识讲解9五、结束语9参考文献9 [摘要]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舟山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稳定的客源市场。尤其是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的举办,扩大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了海内外市场,扩大了客源。近年来普陀山的地位也均居于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但是其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存在某些问题。在这种现实的趋势下,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应十分重视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改与开发。[关键词]普陀山;佛教旅游;问题;旅游资源开发[Abstract]PutuoBuddhistcultureisthecentreresourceinZhoushan.Italsohasstablemarketinhomeandaboard.InZhouShanBuddhismtourresourcescanbesaidtobethemostinfluentialtouristresources,especiallyin2006,thefirstworldBuddhistBBSisheldinHangzhouandZhouShanExpandedPutuoBuddhistculture’sinfluence、themarketathomeandaboardandthepassengers.InrecentyearsPutuoMountainisatthefirstplaceinthefourfamousBuddhistMountainsbutitalsohave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Inthisreality,inordertosatisfythedemandoftouristsinadaptstofiercecompetitioninthemarket,itisverynecessarytocorrectanddevelopthePutuo’sBuddhistculture.10 前言佛教自汉朝时期传入我国,后经三国,两晋迄至东晋,王朝更迭频繁,社会处于不断变更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佛教乘此机会变动,开放之机,逐渐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已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的观音文化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是“千年观音道场”“世界佛教圣地”。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普陀山佛教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提高了普陀山佛教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正是基于这种有利的外部形势下,我们必须找出普陀山现有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对普陀山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开发提高普陀山观音文化的知名度,促进舟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国内市场中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普陀山与佛教文化普陀山是海内外闻名的观音菩萨的道场,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日本慧鄂大师成为普陀山的开山祖师之后,到了宋朝普陀山便慢慢发展成为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正是基于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内涵,普陀山成为了游客们为之青睐的佛教旅游胜地。普陀山的佛教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有以佛教名山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有以佛教建筑物为载体的人文景观(如:佛塔、洞窟、寺院等),还有以佛教特色文化为主体的佛教法事活动。也正是因为普陀山与佛教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再加上拥有这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佛教旅游景点使得普陀山的佛教旅游日益旺盛。同时,佛教中的某些教义也对人们的精神层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人们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多年来普陀山都在大力开发佛教文化资源,推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既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也引起了不少宗教信徒、专家学者的兴趣,从而促进了普陀山与外界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与研究。但是普陀山对佛教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深度开发,仍有待于研究探讨。二、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意义李开元指出:“每个地区的旅游景点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游客接待量都会经历一个由少到多,此后又由盛转衰的演变过程,这就是旅游景点的市场寿命。旅游景区要想延长景点的市场寿命,就必须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断更新其新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9】。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是舟山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也是舟山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舟山乃至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寿命,所以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是十分必要的。归纳起来,进行深层次开发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有利于进一步地带动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这项担负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佛教文化是宗教文化的主体部分,在宗教旅游资源中,佛教对人民大众的影响也最为深刻。佛教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游客来此地游览参观,这些游客之中,不仅仅包括佛教的信徒还包括许多的单纯意义上的旅游者。这些信徒与游客的到来,必然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10 但是每个个体对旅游景点都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现有的旅游资源而不进行开拓创新,对于普陀山来说他所能够吸引的可能也就只剩下那些虔诚的佛教信徒了。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现,我们就要不断地对普陀山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普陀山的新变化。这样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有利于提高海内外知名度,扩大国际客源地普陀山是观音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每年的节假日或是举办佛事活动的时候,都会吸引较多的海内外游客进行朝圣旅游活动或参观游览活动。也正是由于佛教这种固定的佛事活动,使得普陀山拥有了现有的一部分稳定的客源市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举办更是扩大了观音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高了普陀山的知名度。因此,在现有的形势下,普陀山应该抓住这次的机遇,对佛教文化资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观赏性旅游,要更多的提出体验游、动态游等。它不仅有利于普陀山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观音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更有利于为普陀山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三)加速推动舟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舟山旅游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深度挖掘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有利于弥补现有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普陀山佛教旅游质量,进而推动整个舟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舟山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与交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而佛教旅游中所取得的收入,又为进一步的维护与开发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四)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素质水平在普陀山每年都举行各种各样的宗教文化发展会议,研讨佛教发展与和谐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间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发展关系、宗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尤其是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普陀山的举办,提升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地位,这些都为舟山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佛教提倡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些观念都对当地居民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因为普陀山所拥有的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内涵决定了我们对普陀山佛教资源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便面对旅游景点景观的静态关上方面,更多的应该通过对旅游景点的亲身体验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当地的居民在受到佛教文化的深深影响之下,渐渐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水平,进而提升居民整体的素质水平;对来往于普陀山的游客在心理方面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五)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0 佛教是一门智慧之学,观音又有慈悲情怀,这些资源对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所产生的迷惑、焦虑、矛盾等情绪是非常有意义的。和谐社会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同发展。和谐社会建立的是一个和谐与宽容的社会、是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强调公平正义、平等友爱等观念这些都与佛教中观音文化宣扬的慈悲观以及佛教要求诗人用平等感恩的心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之和谐、亲密相处的观点是符合的。其次,在佛教中强调众生平等。佛教教义中宣扬的“庄严国土”指的是佛教希望创造人间净土、回归自心净土,人的心静了世界就会无限美好;“利乐有情”就是提倡人们要助人为乐、与人和善、心存慈悲等。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积极的佛教文化内涵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对佛教景观景点的观赏而更应该着重挖掘这些景点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和佛教教义对维护世界和平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三、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佛教旅游,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以自身历史价值为主要吸引物的特色旅游产品。从普陀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虽然教其他佛教名山相比,开发较为成熟但是其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开发过程中同样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内容肤浅普陀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观音文化享誉海内外。但是,普陀山在进行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这一“品牌效应”。现今普陀山开发的旅游项目仅仅局限于普通的烧香拜佛、求签算命等佛教活动以及游客对寺庙建筑、壁画、石刻栏板等的观光游览,而对于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治疗疾病等功能却很少挖掘。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有了多样化的选择,旅游者借助对佛教圣地的旅游,希望佛教文化能够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解脱,让他们暂时远离喧嚣的现实世界。因此,现在的旅游者在佛教圣地旅游时不再满足于对佛教圣地的游览观光他们更希望在这里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释放与满足。但是普陀山现如今对佛教参与性、体验性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能深入挖掘传统的佛教文化内涵,使得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并没有很深的旅游经历,也没有想要再次去游览的愿望。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信徒之外,游客的重游率很低。(二)旅游商品开发力度较小、种类单一,缺乏创意旅游商品构成了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合理开发与设计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体现当地的旅游特色。普陀山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只侧重于对旅游景观、景点和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旅游业从业人员对旅游商品也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在推销和销售过程中只是把旅游商品当作一般的商品销售,使旅游商品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此外由于普陀山在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上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旅游商品的种类单调,旅游商品大都大同小异,与市场上其他宗教圣地的旅游商品也很相似,缺乏个性和新意,自然也就很难引起旅游者的兴趣。(三)佛教活动内容不够纯洁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而观音自古以来就被世人看作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无论是在虔诚的佛教信徒心中还是在普通的游客心中都位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10 普陀山现有的某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观音圣地的纯洁性。例如:到普陀山烧香的香客大多都是自己带香,为什们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少数的佛教活动已经被某些旅游经营商利益化,他们与导游人员打联手提高燃香的价钱,把游客烧香的行为作为自己敛财的手段之一。在普陀山游客烧香、点心灯最贵可达上百元钱。对于佛教圣地存在的这种现象,有些旅游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都有些想不通,是佛祖爱钱还是有些人再借佛的名义敛钱?”可见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旅游者的极度不满。同样这种现象也非背了佛教教义,恶化了佛教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印象,玷污了佛教活动的纯洁性。旅游企业应该认识到靠坑蒙拐骗等手段也许会获得一时的利润,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它会毁了佛寺等。发展的根基,也会毁了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根基。(四)旅游活动与正常宗教活动之间的冲突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文化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例如:保继刚和楚义芳在《旅游地理学》一书中提到“旅游者去宗教圣地旅游,并不是精神上的原因,而是常常带有与宗教交往和满足好奇心等其他动机。因此,旅游者举止行为、服装衣饰常引起虔诚教徒的不满,他们认为旅游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宗教活动。”【7】旅游者来普陀山旅游,先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的旅游活动或多或少的都会给佛寺等景点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大批旅游者的到来,他们同样也带来了对旅游景区的人为破坏与环境污染。例如:旅游者在佛寺建筑、壁画或其他雕塑、石刻栏板上面乱刻乱画;一些旅游者在景区内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等这些行为都破坏了佛教应有的宁静与超凡的气氛,同样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当地佛教虔诚教徒的不满,他们认为旅游者的到来干扰了他们正常的佛教生活、扰乱了佛教中应有的秩序。(五)对佛教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圣地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的主要吸引因素是佛教圣地中现存的旅游资源,它包括寺庙建筑、雕塑、壁画等。这些旅游资源都包含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它们也都类属于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要想恢复期原貌也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恢复了原状也改变了这些资源中蕴含的悠久的佛教文化。除此之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普陀山佛教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例如:每年普陀山举办观音文化节或是其他佛事活动的时候都会吸引比平时多出了好几倍的游客量。这么多游客的到来给当地的接待设施(如住宿、餐饮等)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使用都会带来很大的压力,伴随其来的还有旅游者带来的对佛教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在进行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短期的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得暂时的发展。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开发中会毁了普陀山这一片“观音净土”。(六)在佛教旅游中,缺乏专业的导游讲解人员旅游者出游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其次他们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趋向于追求旅游活动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引领旅游者在进行佛教旅游活动之前,自己首先要做好佛教知识的相关准备。但是,无论是在普陀山还是在其他的佛教名山都缺乏这样的专业导游人员。例如:普陀山现今存在的一种状况是导游人员在带领旅游者参观佛教圣地时,较多的讲解是停留在对佛寺建筑规格、等级、来源等的介绍阶段这些讲解中,很少渋及到佛寺建筑、壁画等所包含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10 这主要是由于佛教知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我国,佛教文化同样被排斥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外,这种情况也就直接导致了现如今的导游人员对佛教的专业知识了解的较少。从根本上来说,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就是要挖掘普陀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让旅游者来到这里旅游时获得精神上和文化上的满足。而现有的导游人员由于缺乏对佛教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也就造成了导游人员在进行导游讲解时只能停留在所看到景物的表面上,而无法将表面现象所体现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传送给旅游者。对于佛教圣地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佛教圣地的长远发展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四、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佛教文化是宗教文化的主体,对中国的影响在各种宗教教派之中也是最为广泛的。现如今,宗教文化已经发展成为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伟大艺术,许多现存的佛寺建筑、绘画、雕塑等也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这些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之中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现在,这些资源已经构成了佛教旅游中最主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宗教的管理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时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佛教旅游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宗教旅游尤其是佛教旅游在旅游资源整体中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为了提高普陀山的佛教旅游质量、促进普陀山佛教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普陀山的佛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达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目的。因此,对普陀山的佛教旅游资源实行深度开发,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一)整合资源、创新产品对普陀山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其形成能够强烈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是其开发的重点。针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开发内容肤浅的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佛教文化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把握主题,在围绕佛教旅游主题的基础上多开发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体验佛教文化。总体来说普陀山深度开发佛教旅游产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佛教节日时节,多举行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活动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生得道和出家的三大香会,每逢此时全山都是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而普陀山亦可以借此机会针对佛教信徒提供法会游,提供法事活动服务。针对非佛教信徒的旅游者,应该突出旅游者在佛教节日活动的参与性。别样的节日活动会给旅游者带来较深刻的旅游经历,是游客对普陀山流连忘返,也会招来更多的“回头客”。2、深度开发佛教观光游,向游客多多宣传佛教景点中蕴含的意义佛教名山中的佛寺、庵堂、佛塔等建筑,可以说一斤构成了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的大部分旅游资源,它们不仅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映照,更体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例如:属于普陀三大寺之一的法雨寺中有个无梁殿,也就是说古代建筑工人在建造这座寺庙的时候没有用过一颗钉子。这样高超的技艺即使是在当代可能也没有几个建筑师可以做到这样的水平。其次,佛寺中的壁画、雕刻、雕像等同样也是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了普陀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无论是佛寺建筑还是壁画等都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的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普陀山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佛教文化内涵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佛教信徒和旅游者。3、大力推出佛教饮食旅游产品10 普陀山虽然现在的各个寺庙也有在提供佛教素食,但是提供的种类较单一,引起不了游客的多大兴趣更不能对游客造成一定的饮食观念影响。要知道在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中,佛教素食也是普陀山进行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所谓素食,即不是荤腥。其中的荤指葱、蒜、辣椒等气味浓烈、刺激性较强的东西。腥指鱼、肉类食品。佛家的素食饮食观念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人体所需的大量营养都可以从素食中获得,而且食素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延长寿命;可以抗癌,防治多种疾病。正是由于佛教素食具有以上这些对人体的有益作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佛教素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其进行改进和革新,多多加强对佛教素食的创新,素食菜品不要仅仅局限于几类素材,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很多游客闻香而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大力宣传佛教素食的作用,使其成为佛教旅游的一大特色。4、开发并推广佛茶文化旅游产品我国是最早种植茶树、制成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在茶文化中佛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普陀山佛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普陀僧人在寺周围开辟山地为茶园,由僧侣栽种采制,用来敬佛和待客;在清代普陀佛茶就被列为贡品,是茶文化与佛文化的完美结合之作。深厚的文化沉淀,闻名的佛教圣地,以及海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普陀佛茶成为色、香、味俱全的茶中精品,也成为了普陀区一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传统产业。再加上日本,韩国自古以来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崇,所以对佛茶文化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带动普陀区传统茶叶的发展,还可以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5、在景点观光的同时,多向游客介绍其中蕴含的佛教内涵传统的旅游产品模式是以景观为中心设计,以观光主线展开,人们被组织计划安排,被动的消费产品。随着旅游者消费的成熟是游客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程式化的产品,他们希望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普陀山目前的佛教旅游资源项目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佛寺、壁画以及珍稀物种的观光游览,对游客参与其中的佛教活动的开发程度较浅。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发展。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感受一般是通过回忆起亲身经历实现的,对于佛寺的规格和等级是不会引起旅游者的注意的。但是如果旅游者起亲身参与了其中,得到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亲身的经历会给旅游者的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也会让他们对普陀山留下深刻的回忆。所以,在对普陀山进行开发时,应该侧重于对参与性较强项目的开发。例如普陀山除了开发佛教观光旅游之外还可以多多开发如: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生活体验游等让游客体验与僧侣相同的生活规律,吃素食、着布衣、听佛法、看经书、行善事,真正体会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观赏性开发向参与性体验性开发的转变,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示佛教旅游的特色性,充分调动游客的旅游积极性,让旅游者实现旅游的深层次收获。(二)重点加强对普陀山旅游商品的开发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需求的六大要素,“购”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产、销售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收入,还可以起到宣传景点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旅游商品在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其市场需求,文化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不仅在包装上要讲究精美,彰显其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应配备专门的文字说明书,从内到外传播普陀山的观音文化。例如:普陀山可以通过制作明信片、宣传册、佛教音乐以及刻录一些记录有佛教重大节日活动的光盘、介绍普陀区旅游景点的光盘等以此来突出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特色。(三)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市场定位10 普陀山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普陀山观音文化的重要性,借此世界佛教论坛在普陀山的举办进一步的提高普陀观音文化的知名度。同样,也可以借此机会拓展普陀山在国内、国外的两大市场。在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市场定位方法。例如:在国内市场应该立足于“观音文化”,着重宣传普陀山不同于其他佛教名山的独特观音文化魅力。在国外市场应该立足于“佛教文化”以此来吸引海内外的大量游客。除此之外,普陀山定期举行的佛教法事活动也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参加,进一步扩大了普陀山的客源市场。(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视社区的参与性重视社区参与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我国现在旅游开发存在的现象是:在旅游开发中大多执行的是自上而下管理部门针对如何对这一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制定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并没有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意见。这会导致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相脱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知名度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但是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给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交通的拥挤、基础设施的损坏等都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当地社区会认为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而对旅游开发产生了排斥情绪。因此,基于以上的影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这样做当地居民不仅不会反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还会为如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良策。其次,旅游的发展也可以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援助,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形成人人关心旅游发展、人认为促进旅游发展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局面,从而实现普陀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维护佛教活动的纯洁性普陀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观音文化享誉海内外,每年都吸引上万名游客到这里观光游览,烧香祈福。但是,目前在普陀山景区中仍存在游客烧香、点心灯的价钱极高,这样的高价让游客望而却步。有不少导游人员为了得到烧香的回扣,在言语上“逼迫”游客烧香,这些都严重损坏了普陀山佛教文化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在这普陀山现有的进山费最贵时高达两百元,这其中还不包括里面小景点的门票。这样高额的门票,将贫苦众生烧香拜佛的权利也剥夺了。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产生导致了佛寺和佛像象征的精神内涵也在逐渐减少,更重要的是它也代表着佛教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流失。这些问题,在进行普陀山佛教资源开发时应引起普陀山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佛教旅游景区中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维护佛教活动的纯洁性,可以提高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名声使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六)注重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在进行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中不仅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应更多的考虑环境效益。在佛教旅游资源中佛寺、壁画、雕塑等都属于人文景观,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能走“先破坏、后恢复”的道路,这样会影响佛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同样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首先: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的科学性论证,减少项目的盲目建设,避免因过度开发而损害其佛教旅游资源质量。其次:在旅游的高峰期,应采取措施,将游客分流,减轻游客过多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的破坏。10 最后:加强不同主体的生态保护意识。普陀山可以通过宣扬佛教文化、设置放生池等措施来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应加强对旅游开发商生态意识的培训,使得他们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能够考虑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商品。(七)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需要有相应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景区内的交通状况、停车场的大小、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旅游厕所的干净程度等都会因想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目前,普陀山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或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投入必要的资金来完善当地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旅游环境,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印象有所提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还可以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档次,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八)培养专业的导游人才,进行专业的佛教知识讲解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寺中的寺庙、壁画、雕塑等所反映的佛教文化内涵均不相同。这就要求在佛教旅游中进行讲解的导游人员掌握一定程度的佛教文化知识,向游客介绍佛教旅游景点反应的佛教文化内涵,这也是旅游者在进行佛教旅游过程中对导游人员最起码的要求。导游人员在进行讲解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表面想象的理解而应着重的介绍其中所包含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以此来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专业得到有人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旅游局应利用导游人员年审和培训的机会,加强对其佛教专业知识的培训,利用考核方式督促导游人员自觉的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佛教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准许出家人为其所在的寺院充当景点导游人员,他们可以旅游者提供更为专业的佛教文化讲解,使得游客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实现佛教文化的“大丰收”。五、结束语普陀山是观音文化的承载地,以其神奇、神圣、神秘的神韵在全国各大风景名胜区中独具魅力。其观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普陀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这种形势下加快推动普陀山朝圣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普陀山现阶段的开发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矛盾较明显,普陀山要想在众多佛教名山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对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充分挖掘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突出自己的“品牌优势”。但是,在进行开发的时候,不能为了吸引游客而损害了佛教教义或者生态环境,这些在开发过程中都是不可取的。相信,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正确的开发不仅能够推动普陀山世界佛教圣地和国际旅游胜地的打造还可以带动舟山旅游业乃至是浙江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1]高军,王文洪.世界佛教论坛与普陀山佛教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省舟山市委党校,2006:11-13.[2]蒋宝华,俞树彪.浙江省宗教文化旅游创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4-116.[3]耿茹,李国民.张家口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问题及其对策[J].张家口社会科学,2008:11.[4]苏志平.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14-16.[5]周丽君,王金伟.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东北师范大学,10-12.10 [6]明世法.社会学角度下的宗教旅游开发与共赢思路[J].云南社会科学,2008:6-8.[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8-169.[8]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78-80.[9]李开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2-43.[10]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5:24-26.[11]李平.论佛教旅游资源开发[J].贵州大学学报,12-14.[1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30-132.[13]孙丰念.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8-10.[14]浙江省旅游局.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04:80-81.[15]杜炜,张建梅.导游业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02-103.[16]浙江旅游局.导游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06:170-172.[17]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03:4-5.[18]Tourism,ReligionandReligiosity:AHolyMess[J]RichardButlerandDavidAireysUniversityofSurrey,Guildford,England.[19]FromMedievalPilgrimagetoReligiousTourism:TheSocialandCulturalEconomicsofPiety[J]KathrynRountree.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