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99121
大小:32.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3
《18.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会翻译课文。3)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2、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4、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2、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走进作者(复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
3、》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三、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舜(shùn)孙叔敖(áo)畎(quǎn)亩傅说(yuè)鬲(gé)奚(xī)法家拂(bì)士2.朗读指导。读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重点实词发:起,被任用。举:被选拔。士:狱官。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人恒过:恒:常常。过:犯过失。然后能改:这样以后。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作: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征:表现。色:脸色。发:抒发。而后喻:明白,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生于忧患:在。(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
5、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通“韧”,使……坚韧。)(4)一词多义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亡(国家。)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在。)四、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积累文言知识。(二
6、)文本探究读课文,思考探究1.第一段开头列举的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中共同点是什么?【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
7、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交流点拨】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8、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