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612痰热清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痰热清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张徽声王远飞安徽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黄山市屯溪栗园路4号245000摘要 目的 探讨痰热清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放射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1例患者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25例患者给予抗生素及激素等相应药物治疗,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胸部X线片吸收消散程度、白细胞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有5例出现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结论 痰热清能有效地治疗放
2、射性肺炎,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放射治疗是胸部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等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因为难以避免的肺组织也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达5%~15%[1],其对肺实质的损伤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放射性肺间质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临床上常采用激素抗生素来治疗,但是因为激素抗生素的副作用会限制在临床的使用。我们科自2004年2月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来治疗放射性肺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
3、法1.1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标准采用《肿瘤放射治疗学》中放射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放射治疗后3个月内,临床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咳嗽、气促、胸痛、发热、痰白或黄,胸片或CT显示在照射野内出现弥漫性片状阴影或毛玻璃影,听诊部分患者肺部可以闻及干、湿性罗音。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高。1.2纳入标准 (1)符合放射性肺炎的诊断标准。(2)放射性肺炎属急性期,病程≤3个月。(3)治疗前72h未接受任何抗生素治疗和服用激素史。(4)Karnofsky评分≥60分。(5)预计生存期>6个月。(6)年龄为24~73岁
4、.1.3一般资料2004年2月~2010年4月我院住院的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24~73岁之间。肺癌16例,食管癌7例,乳腺癌5例,其他胸部肿瘤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9—73岁之间。肺癌10例,食管癌10例,乳腺癌3例,其他胸部肿瘤2例。病情与治疗组大致相同,均无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特殊感染。两组一般情况及病情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4 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放疗结束后1~3个月均
5、出现低热、咳嗽、咳痰、痰黄或痰白、胸痛、分泌物多;体征: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高;胸部X线片:急性期多表现为大片状影,边缘较模糊,其中有时可见含气支气管影。1.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钴60放疗,常规分割剂量:200cGy/次,5次/周,累积剂量DT50-70Gy/5-7周。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公司生产,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组成,10ml/支),20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每2周为1个疗程,可连用2
6、~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相应抗生素及激素等药物治疗,合并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两组必要时均加用祛痰、支气管扩张剂及吸氧等对症治疗。1.6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消失咳嗽、憋喘消失,体温正常,听诊啰音消失,胸片显示照射野内片状影或毛玻璃影基本消失,稳定4周以上。有效:症状或体征好转(咳嗽、憋喘减轻,体摄下降,听诊啰音减少),胸片显示照射野内片状影或毛玻璃影缩小一半,稳定4周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脚片显示片状影或毛玻瑞影无变化,持续4周以上。1.7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
7、。2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如表1所示)表1 两组疗效观察表组别n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3120(64.5%)6(19.4%)4(12.9%)26(83.9%)对照组2510(40.0%) 7(28.0%)9(36.0%)19(76.0%) 注:◆和对照组比较,P<0.01212 副作用 治疗组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有5例出现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3 讨论放疗在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治疗地位很重要,但放疗
8、引起的放射性损伤至今仍然是一大难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或咳嗽、咳痰)、胸痛、胸闷、气短,有时可有发热;发生部位与照射野有关,影像学多表现为局灶性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不均匀、形状不规则影,病变分界较清楚;西医治疗放射性肺炎一般多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并抗生素虽可暂时缓解症状,部分抑制肺损伤的发展,但其副作用较大,易致二重感染、菌群失调、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免疫功能抑制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