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8347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2
《第2课《我的母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课人:黄伟2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教学重点: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严”背后的“爱”。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教学方法速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教学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2.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质问:责问。 广漠:广大空旷。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宽恕:宽容饶恕。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3、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二导入: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
4、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5、。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3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只活了46岁。本文选自作者的自传,既写自
6、己的童年,又写自己的母亲,可以看作是一篇人物传记。(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听录音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2、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 3、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
7、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 2、(是否跑题要看这部分文字与题的表达是否有关,有关就不跑题。本文的主题是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优秀品性,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此有关就不能算是跑题。)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