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5780
大小:10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2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安市第三十中学8年级上册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刘英华授课人:刘英华班级:姓名:课题29《湖心亭看雪》课型自主学习课课时两课时课标要求能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人生哲理。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主动学习和合作讨论的学习能力,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较强,要主导学生学习方向,提高学生情感感悟力和语言文字鉴赏能力。课前准备1、掌握基本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总结文言现象。2、我能品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3、我能了解本文写景
2、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总结文言现象。2、我能品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学习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美景中蕴含的作者情感。2、总结文言现象。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朗读法、探究法、本周习惯充分准备自主学习内容,积极思考,熟练的表达自己想法,敢于提出创新性问题。每日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过程学习流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知识链接问与思点点清与笔记自学环节一一、课前准备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二、划
3、节奏朗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看课下注释来明确读音。二、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声音洪亮,感情饱满。自学环节二三、通晓文意1、解释句中加
4、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三、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3、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
5、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4、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探究环节四、思考探究1、结合文意写诗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5、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6、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7、你还有什么疑问
6、?记录下来,与本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可以写在后黑板本组指定位置上。四、1、可以从你积累的诗句中找。7、可以从炼字佳句、写作特色、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提出疑问。展示学生以自主学习、生生互动方式,答疑解惑,运用口头展示和板书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点拨环节白描手法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白描手法往往是连续性描写,如《湖心亭看雪》、《天净沙秋思》,能够创造出一个简洁而生动的意境。因此,白描手法在想象引导,意境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总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
7、极强的艺术境界。(分层)达标检测五、温故知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