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3246
大小:7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2、学科:九年数学3、课时:1课时4、学生情况: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经验设计本节教案。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2、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全章共包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本节以雕像问题、制作方盒问题和体育比赛中的组合问题这三个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概念的内涵,并通
2、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引导学生联想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以便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又充分地反映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三、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思考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
3、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难点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教法
4、学法情境创设、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2 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3 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活动4 归纳小结拓展提高 活动5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让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巩固训练,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有关概念的理解。 回顾梳理本节内容,拓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情境引入 问题1
5、: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宽50㎝,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加比赛?问题3: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文字转化为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由学生独立思考,列
6、出满足条件的方程。通过多媒体播放。引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可举例,由特殊到一般,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引导学会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为后面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实际问题,从而得到方程,为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准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时可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2」学习新知1、观察上面三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
7、有什么区别?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请抢答下列各式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多媒体出示) 2、 2、4、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由学生观察归纳这3个方程的特征,给出名称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出的3个方程的特点;(2)让学生类比前面复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定义;(3)
8、强调定义中体现的3个特征: ①整式;②一元;③2次。由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此题,并让学生找出错误理由。其中(1)(2)题较为简单,学生可非常容易给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