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0770
大小:417.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9-23
《我们做为研究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们作为研究者中关村第四小学2009.930前言各位朋友,新的《我们作为研究者》与大家见面了,这不仅是教师们每周一得的结晶,也是一个分享经验与自我展示的平台。本学期的《我们作为研究者》将重点突出合作学习及策略研究。非常欢迎以下类型的文章:A·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是新名词,但真正突破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表面的合作、粗浅的合作、形式的合作依然充斥课堂,我们期望通过精细研究,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重大的变革……B·策略研究:“策略”的背后是智慧,更是研究,我们期望用策略来梳理大家的智慧,分享大家的经验……《我们作为研究
2、者》是我们共同的园地,所以也期望大家能参与进来,除了书写自己的故事,同时也欢迎进入编者的行列,“我们一起做研究”。谢谢大家!30目录一、重点研究:合作学习51.引言52.两种方式学《马诗》53.阅读与思考73.1两讲〈田忌赛马〉73.2两讲“合并同类项”83.3针对教学方式——学生不认真审题怎么办?84.边看边思——一次“合作朗读”的研究94.1王老师的困惑94.2从朗读入手94.3新问题与新对策104.4统一的标志114.5王老师进入状态114.6差异学生的新的办法124.7小结13二、教师智慧:策略集15策略1:
3、跨班学者15案例:英语“启明星”(高娟)15策略2:跨班擂台16案例:大擂台,等你来挑战!(高娟)16策略3:植物墙(生命墙)17案例:《安家》(孙禄林)17策略4:趣味学具17案例:分学具袋(孙禄林)17策略5:小股土匪18案例:什么时候肃清小股土匪(冯广山)18策略6:吃苦瓜19案例:苦瓜不苦(朱东站)19策略7:同伴弹20案例:处罚也快乐(朱东站)20策略8:同伴的经历2030案例:欣慰(张腊华)21点评与推荐:策略:哭泣的墙壁21策略9:教师问好示范21案例:摆摆手问个好(刘兆静)22策略10:我读你也读22
4、案例:我读你也读(刘兆静)22策略11:语言模板23三、评点付媛红241.好教师的标准242.两位教师的理念区别243.规则的基本要求254.付老师的策略25策略1:我们是石头25策略2:装作不知道25策略3:悄悄话25策略4:“纪律学习班”25四、两处打闹引发的思考26五、精彩推荐271.刘兆静——《教育走向生本》272.门玲玲——273.付媛红——27(1)家长要求给孩子调座位,你怎么办?27(2)小红花的思考28六、求助信29七、九月每周一得统计3030一、重点研究:合作学习1.引言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
5、方式,如何真正推进合作?中慧的文章会给我们许多思考:合作学习的内容的设计,孩子的学习方式……下面是中慧基于合作的部分策略:a)表格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简单、主题集中,不易走题。b)文章比较:将两篇文章放到一起,通过比较引发学生的思考。此策略除了你的比较外,还可深入这学过的与没有学过的文章的比较、新课与过去的学过的比较……比较的价值在于促进思考。c)比较的模板:如何比较?从什么角度比较?你给出了模板,相当于给了学生抓手。关于马的描写诗所表达的感情你的依据(根据诗句和作者写诗背景)其他不
6、同《房兵曹胡马》《马诗》其实上面的模板不仅仅适合于这两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再可以开发一些,比如写人的文章?人的性格……******除了不同的文章的比较,还可以做同一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比较:这样也就相当于给教师一个“合作学习”突破的抓手!如果基于此,再来研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比如同伴交流,再如我们的“访客”(转转转)……这样有效的合作学习的设计与方法,合作学习的教与学就整体动起来了!2.两种方式学《马诗》王中慧连续两天同年级组的老师跟我说:“王老师,这两首马诗怎么教呀?”我知道这两首古诗,一首大家耳熟能详,另一首十分生僻。教
7、师教起来确实感到不那么得心应手。我与年轻的许老师说:“按照你的理解上吧!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许老师很认真的做了准备,上课逐首诗进行讲解,但是我观察孩子的状态:有的无动于衷;有的虽然在听,但是兴趣不高。看着学生们面无表情的脸我在想:为什么学生的状态不积极呢?课后我和许30老师进行了交流:我们期待用这篇课文教什么?仅仅让学生了解诗句意思,知道作者表露的思想感情吗?编者把这两首放在一起编写意图是什么呢?如果考虑写了什么,也考虑为什么写,再了解具体的写法对学生的帮助是不是更大。按照这样的思考我提出建议:试着引导学生思考编者
8、为什么把这样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学?我们尝试把两首诗一起交给孩子,给他们自学和小组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掌握两首诗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比较它们的异同;了解写法上的不同,体会同一事物不同描写方式。因为有了第一堂课的基础,第二课时我们决定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以下是学生的研究成果:张桐:关于马的描写诗所表达的感情你的依据(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