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69119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生活学习。这些儿童便称为“留守儿童”。一般来讲,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第一种是隔辈监护,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笫二种是长辈监护,这种方式存在着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有矛盾冲突后就需要更换监护人;第三种是同辈监护,这类监护者一般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这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第四种是监护缺失,留守儿童白我监管。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进而导致诸多寇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g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然而,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亨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加上代养人由于年龄、辈分、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也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致无法及时的疏导困扰留守儿童的心事。这就极易催导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而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2.家庭教育方法问题: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教育不科学。往往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3.道德品质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代养人的年龄、精力有限等原因,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随之任之。留守儿童在没有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关心指导,再加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形成偏离的群体规范,内化以后会导致成员或群体做出背离常规,甚至违法的行为。4.安全问题:监护人忙着农活对幼儿的安全问题也就淡化了,进而导致各种安全隐患。如:被火烧、被水烫、溺水、交通意外、被殴打、被拐卖等。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凶手”。5.学习态度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价值观逐渐多元化,农村中流行着许多不良亚文化。比如“读书费钱,打工赚钱”,这主要是许多留守儿童从他们的没上学也能挣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直接感受,一些家长冃光短浅,鼓励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习去打工挣钱。同时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白己上学是迫于父母和教师的要求或压力,这些都潜移默化的使孩子产生厌学或放弃学习的机会。6.学校方面的问题:(1)教育质量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办学条件差,管理、教学都不科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分论英雄”。(2)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并配置专门的老师,使得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1.社会问题: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來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二,解决问题的对策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要求各级要关心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带进城的“流动儿童”和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着手,三方面一起努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得那些孩子们能够健康的成长。1.家庭方面:(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虽然父母在外打工,但父母也要多多考虑在家的孩子。在外打工期间,父母要定期的给孩子打“亲情电话”,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情况,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2)在监护人的选择上,父母最好不耍同时离开家,让祖辈或其他亲友来照顾孩子,孩子同时缺少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对他们的学习、心理等方面都没有好处。最好是让母亲留在家里,母亲相对于父亲更加细心,对孩子的照顾也比较周全;(3)父母和监护人要定吋的和学校联系,和孩子的班主任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和行为情况;(4)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2.学校方面:(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一是继续加大投入,通过增加教育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二是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素质。三是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2)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相关的课程农村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他们走好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老师,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以对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亲子教育补偿。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活技能教育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立能力。(3)把寄宿制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强投入,扩大寄宿规模,改善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等便利条件,对有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了优惠或减免住宿费用。4)大力发展社区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加大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还要丰富文化。充分调动社区资源,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增设各种文明的活动中心和娱乐设施,改变以往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社区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中所产生的不健康亚文化,可以通过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小组活动或教育给予及时疏导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政府方面(1)从源头上杜绝留守儿童的产生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在于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从长远利益来看,要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2)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 (3)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引导全社会正确看待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有个正确的认识态度。不仅对“问题儿童”下结论要慎重,还应排除对被贴上标签的留守儿童的偏见和成见。避免伤害到留守儿童,强化了他们被贴标签的感觉。在与他们相处时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有助于预防“问题儿童”的出现。三,总结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单亲儿童”或是“孤儿”,他们的处境着实令人同情,怜悯。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问题不解决好,就如同自毁前程。但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奉献出我们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关注国家明天的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