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67070
大小:591.56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9-24
《黄雪梅:拟行路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步:宏观把握·晓大意1.读题目透过标题“拟行路难”,大体可以推知诗人可能是借行路的艰难来暗喻人生的艰难。因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作者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中国南朝文学家,久居建康(今南京)。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意。曾做过南朝宋临川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掌书记。因此又称“鲍参军”。后死于乱军中。其诗文俱佳,七言乐府犹受后世推崇。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杜甫评价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3.读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信息提炼】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朝,鲍照虽有非凡的才华、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不被朝廷重用,因此他的诗有可能表现出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4.读诗句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我们整体上知道,诗
3、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第二步:微观揣摩·抓重点1.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2
4、.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明确】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
5、”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第三步:概括总结·知情感综上,本诗通过塑造悲怆难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运用借物起兴手法,以晓畅流利、一唱三叠的口语化风格,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
6、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1.概念含义(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2.考查角度(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
7、3)剖析作者思想。3.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一般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馀
8、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