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

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

ID:42865381

大小:6.13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9-09-24

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_第1页
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_第2页
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_第3页
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_第4页
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章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3.1地震概述3.2抗震减灾对策3.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3.4隔震减震措施3.1地震概述地震定义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地震术语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地震术语地震波地震波体波纵波:P波横波:S波面波瑞利波:R波勒夫波:Q波地震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

2、: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地震震级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希特(C.F.Richter)首先提出了震级的概念,即:震级的大小是采用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2800的地震仪)在距离震中100km处记录到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A的常用对数值(如地震仪不在100km处应换算),即能量与震级的关系: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万吨级的

3、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地震烈度地震时在一定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可以理解为地震场的强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地震烈度值可以有多个。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大致关系震级23456788以上烈度1-234-56-77-89-101112震级:灯泡功率烈度:光强地震烈度表-评定地震烈度的标准宏观现象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表的破坏程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地面运动速度峰值仪器观测标准主观客观新中国地震烈度表(1957)《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

4、999中国地震烈度表变迁《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地震的类型成因分类诱发地震天然地震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60公里以内)中源地震(60~300公里)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震中距大小分类地方震(100公里以内)近震(100~1000公里)远震(1000公里以上)震级大小分类地震类型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类型震级类型震级超微震震级<1强烈地震6≤震级<7弱震和微震1≤震级<3大地震震级≥7有感地震3≤震级<4.5巨大地震震级≥8中强地震4.5≤震级<6构造地震成因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板块构造六大板块。“环

5、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圣安德烈斯断层地震活动带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西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西海岸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释放的能量:75%以上浅源地震:80%;中源地震:90%深源地震:几乎100%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活动带总长20000多公里,穿过欧亚两大洲,也称为欧亚地震带。除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所有中源地震和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此带内。释放能量占全部地震能量的15%左右。亚速尔群岛地中

6、海土耳其伊朗帕米尔喜马拉雅山东中南半岛西缘班达海火山和地震为一对孪生姐妹汶川地震福建、广东、台湾及其附近地区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和渤海湾中国地震活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东北长白山地区实例-汶川地震成因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

7、、挤压型断层地震。天然气喷发诱发说——岳中琦东日本大地震(2011-03-11)里氏9.0级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每年相对于北美板块向西运动数厘米,正是运动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导致此次大地震。地震的破坏作用地表破坏地裂缝喷砂冒水地表下沉河岸、陡坡滑坡地震破坏作用工程结构破坏次生灾害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静力破坏(10%)动力破坏(90%)承载力不足整体失稳台湾9·21集集地震(1999年)雾峰光复国中运动场产生1.5米隆起唐山大地震(7.8级)玉树地震(7.1级)2010.4.14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烈度

8、9度。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失踪270人。3.2抗震减灾对策1998年3月1日施行方针: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