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32205
大小:6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23
《三上语文2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单元:题目汉字家园1、课题汉字家园①<>()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文中10个生字,认识了解植物。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学习生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了解植物,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学习生字。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图片 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看图片,认识蔬菜.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汉字家园①。二.看图认识植物,学习生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图片,上面画着一些植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读卡片,复习生字。第二节<>()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看图片,认识
2、植物。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的生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图片)二.认识植物。1、在大屏幕上出现了五种植物,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给大家介绍一下。或者还不了解哪些植物,想了解一下。2、学生自由发言。三、学习生字。四.复习生字、词语1. 读生字卡片2. 读词语卡片3. 看图举生字卡片五.作业:书写生字并组词。第三节<>()教学内容:1.复习生字词语 2.课后练习教学设计:一. 复习生字。1. 听写生字
3、。2. 读词语卡片二.课后练习。1. 给课文中的植物分类。 蔬菜类:茄子 芹菜 大蒜 马铃薯 大葱 花卉类:荷花 茶花 水果类:草莓 荔枝 野生植物:芦苇2.我说你猜:同桌间进行,然后选出几名同学到前面说,大家在下面猜。三.作业: 你们那现在有哪些蔬菜?家里人常吃什么蔬菜?开展调查。2、课题汉字家园②< >(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文中10个生字。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学习生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及热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学习生字。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图片 课件
4、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节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请同学们看这个偏旁“火字旁”,谁能说说带这个偏旁的字都和什么有关?(和火有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新的生字,它们都是火字旁的字。二、学习生字。1.学习炒大屏幕出示句子“我学会了炒菜。”请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到一个带火字旁的字。(炒)师讲生字 左右结构 形声字组词:炒菜 炒股用炒说一句话。二、总结生字特点,复习字词句。火字旁的字一般表示与火有关的意思。如:烧烤炒……读生字及词语第二节< >(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生字卡片(火字旁的字)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与火有关的生
5、字。二、学习生字:1、出示偏旁部首“四点底”。师讲解:这个偏旁是由“火”字演变过来的。带“四点底”的字一般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意思与火有关,如“热、烈、照,也表示用火来做食物。2、板书生字煎 煮 烹 蒸 熏3、找出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初步感知生字。4、请同学当小老师领大家学习。5、读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三、复习生字:猜字游戏。第三节< >( )教学内容:复习生字词语。做课后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听写生字。读词语及句子。二、课后练习。1、读一读,写一写词语。2、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学过的生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3、课题汉字家园③<>()教学目标:
6、知识和能力:学习8个一类生字,认识人的身体。过程和方法: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人的身体,并引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学习生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人体,认识人体,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学习生字。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人体,学习生字。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你认识自己的身体吗?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身体。二、认识身体,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图片人体。师点击“脑”,出现生字“脑”。师领读生字。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人的“脑”具有什么作用?学习生
7、字“脑”。左右结构,月字旁,形声字。组词:大脑 小脑 脑袋 脑子2.师指图片中的“臂”部,请同学们说说这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为大家介绍“臂”的作用。学习“臂”字。上下结构,月字旁,形声字。组词:手臂 胳臂 臂膀1、比较一下刚刚学过的“脑”和“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师指图片中的“背”部,请同学们说说这的名称是什么?3、请同学说说“背”的重要意义。板书生字“背”。4、请同学当小老师领大家学习。上下结构,月字旁,形声字。组词:背心 后背 背后 背面 违背 背地多音字:背包 5.师指图片中的“胸”部,请同学们说说这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指指自己的“胸”再哪里。板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