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28523
大小:24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21
《研究思路参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经典理论和模型。我国当前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本课题对国内外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和评价,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1)国外研究现状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看,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或者说,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基本完成。但在其上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实践经验
2、与相关理论。因此,在研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时,仍然可以借鉴国外丰富的实践与理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劳动力转移理论在内的一大批丰富的西方理论,这些理论都能够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指出,一个国家普遍存在两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对劳动力需求大,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因此,随着工业部门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被完全吸收,二元结构消失。舒尔茨(1964)认为,农村
3、存在剩余劳动力是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够,对农业投入各种先进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内部吸收。费景汉一拉尼斯理论(1961)强调在扩张工业部门的同时,应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平衡,一方面农业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当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的需求时,劳动力转移就会停止。乔根森(1967)认为,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农业总产出和人口增长相一致时,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农业剩余规模不断扩大,更多
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转移到工业部门。托达罗(1969)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城市失业率和就业率的大小。只要预期的城市实际收入大于农村实际收入,劳动力就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反之,劳动力就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关于城乡一体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很多专家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
5、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也不乏有许多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内有学者认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力转移越活跃,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是适应,劳动力转移越灵活。有观点认为,乡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转移区域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有些学者还从制度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认为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制度上的约束致使我国劳动
6、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远远滞后于其他要素的流动,从而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王慧在《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2005),王景新在《中日农村工业化比较》、《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一国外田野调查》(2005)中,提出农村工业化是彻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惠宁、霍丽在主编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2007)中以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机制的
7、理论分析框架。崔占峰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一一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2008年)中指出:从转移就业的实现机制看,一方面,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引导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由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就业促进机制。白菊红(2004)研究认为,农民收入水平与其文化程度、农业技术培训相关,初、高中劳动者收入高于平均水平,(半)文盲、小学劳动者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比没有参加过的收入高,文化程度越高的劳动者,其平均收入的教育弹性越大。安中轩(2004)认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农民工产
8、生的根源在于“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隔离,因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2004)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