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

ID:42811749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0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_第1页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_第2页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_第3页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_第4页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_理论法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四)1.关于“立法归立法,实施归实施”1981年法律解释决议基于立法职能和法律实施职能(司法和执法)的划分,在法律解释上区分了“条文本身”的问题和“具体应用”的问题,规定:凡属“法律、法令条文本x卧底软件x卧底软件官方网医药招商连锁加盟网上买彩票双色球福彩3d七乐彩人乐透排列三排列五七星彩22选5足彩时时彩时时乐快乐I•分好彩一群英会快乐12311选5云博国际同志x卧底手机监听软件手机窃听软件x卧底手机窃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凡属“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法律实施的有关主管部门分工解决。笔者认为:其一,“补充规定”属于

2、立法的范畴,不具冇法律解释的性质。当然,“解释”作为一种现象,一种表达的方式(如定义、分类等逻辑方法),它也存在于立法之中,尤其是当我们把“解释"理解为立法的不断展开和细化的过程时,就更是如此。但是,立法解释与立法中的解释现彖应该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耍不在于其“事后性”[1],而在于其应该具有的不同于立法的性质。立法解禅作为法律解解的一种,它是描述性的,以展示解禅对象的固有含义为口的,因此,解释者要受解释对象的全面制约,负有忠实于解释对象的责任。相形Z下,立法中的解释现彖虽然具有解释的形式,却主耍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定性的,其冃的在于给解释对象注入、限定或选定某种含义,因此,解释者(准确地说

3、是立法者)在与对象的关系中,处于支配的、比较白由的状态(在法律的位阶关系中,只需满足“不抵触''的要求)。其二,如果立法解释的内容限于“条文木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的问题,那么,实际上它与法律实施者解释的内容并无不同。具体地说,首先,在“条文本身”和“具体应用”Z间,并不构成一种真实的区分。因为,法律解释存在丁•法律制定通过后的实施领域,它具有实施法律的性质,属于在法律“具体应用”意义上发生的问题。对“条文本身”进行解释的需要,來白于其付诸实施的过程,未经应川,就不会有真实的而非想象的解释问题出现。而且,由于法律规定具有抽象和概括的属性,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对“条文木身”进行解释的需要是难以穷

4、尽的,只冇从“具体应用叩勺介度加以限定,这种需要才可能成为一种可承担的任务。因此,对“条文本身”的解释,实际上只能是在“具体应用呻对“条文本身”的解释。同样,又有哪一种识体应用"的解释不是针对“条文本身”作岀的呢?対法律“具体应用”的解释,也只能是対“条文本身”在“具体应川”屮的解释。可以说,任何法律解释不管表面上直接针对的是不是法律条文木身,实际上都是在结合一定的问题或案件事实对法律条文木身进行解解。其次,“进一步明确界限”不能构成立法解释的独特内容。因为排除了对法律规定的缺漏Z处作“补充规定”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界限"这一规定的比较确切的理解是,针对法律中存在的模糊和歧义之处作出解释,而

5、这正是任何法律解释的应有之义。应该指出的是,山于法律规定的固有属性,在法律解释上,我们也只能从实际应用阳非逻辑推论的意义谈论其存在的模糊和歧义问题。在现代法律解释的理论和实践中,作为严格划分立法权和司法权在法律解释上的反映,人们争论不定的是允不允许“法官造法"的问题(在司法裁判屮,可以说这一问题处于司法职能和立法职能的边界之处)。分析说來,“法官造法”与中国法律中讲的“补充规定”在功能上是相同的,冃的都是弥补法律规定口身存在的缺漏。因此,在把“补充规定”明确作为立法机关的职权范围麻,屮国的法律解释已不包含立法的含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机关是否还有必要和可能承担法律解释的任务呢?(当然,

6、现今的实际情况是,立法机关连“补充规定"的任务也难以承担。)2.关于“有权制定法律,就有权解释法律”这一命题之所以为人们所确信,具基本理由可以表述如F:立法是立法者的意思表示,既然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探寻并依照立法者在立法时的意思(即立法原意),就没有谁能比立法者自身更有资格解释法律。显然,这一•命题与法律解释目标上的“主观说”颇为相似。“主观说”曾在19世纪盛行于西方,它认为,法律解释的冃标在于通过法律条文本身和有关立法文献探知立法原意。说到“主观说二自然要提到与其创锋相对的“客观说"。“客观说”在20世纪初以后盛行于西方并逐渐取得优势,它认为:法律一经制定,就与立法者分离,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7、,因此,法律解释的口标并不在于探求立法者在立法时的意思,而在于探求存在于法律内部或法律自身的合理意思,并使这种合理意思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批评者认为,“客观说:忽视制定法的历史含义,具潜在的危险是解释者把自己的愿望“插入”制定法,从而会使“客观的”追求沦为“主观的”臆断。⑵这种批评无疑是屮肯的。尽管如此,就立法者是否比实施者更有资格解释法律而言,“客观说”的观点无疑是富有启示意义的。笔者认为,基于以下两方面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