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ID:42769305

大小:350.3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21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表现出对能源的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能源巨额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施加越来越人的压力。作为应对措施,2005年,我国政府捉出了“I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在五年间单位GDP能耗减排要比“十五”降低20%o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共下降10.1%,五年即将过去,节能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现有的节能降耗指标是以行政区域为分解对象按单位GDP能耗为约束目标的,这是典型的区域治理方式,它的局限性在于分解对象没有肓接针对能源消耗的行业或企业。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

2、国在“十二五”期间冇必要以行业或金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各行业的能源效率状况、节能潜力以及影响因索,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采取对策措施,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弄清我国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主要以工业为对象展开研究。唐玲、杨正林(200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屮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捉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人呈

3、倒“U”形特征;李世祥、成金华(2008)采用DEA方法,丿应用不同目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评价了1990-2006年间屮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用“两步法”估计其影响因素。认为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不高是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王少平、杨继生(2006)研究了12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得出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箸短期调整效应的结论;庞瑞芝,王卢羨等(200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经济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

4、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山粗放,璽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孙海、王元地等(2009)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发现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综合影响;周鸿和林凌(2005)、史丹(2006)、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王玉潜(2003)则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负向作用;史丹(2002)研究认为对外开放通过强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能源效率,魏楚和沈满洪(2007a)考察了产业结构、

5、政府财政支出、进岀口和国有经济比重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师博和沈坤荣(2008)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国内贸易比重、国有经济比重、FDI和能源价格对于能源效率影响因索的考察,发现市场分割造成了全要素能源的损失。以上研究把研究对象锁定在工业层而而不是省际区域,避免了使用省域宏观数据在加总过程屮由于变量的波动性减少所导致严重的信息损失,及具所忽略的屮国经济多层次性、复杂性等多元特征(涂止革,2007)等问题。而以丄业行业作为研究单位,信息量更丰富,比以省市作为阜本研究单位更能发现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制度及行业环境因素(唐玲,杨匸林,2009),这对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但是,

6、己有的以工业为对象的研究却也忽略了不同行业间耍素配置的区别,缺乏对要素配置结构的认识。而要素使用结构是效率变动的起始点,冃前方法的缺陷难以实现对不同类型行业的详细评价。另一方面,已有文献一般都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探讨能源效率的彩响因索,鲜有从行业这一屮观层面上的探讨,这就使得分析结论难免与行业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因此,本文从屮观层面上选取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作为研究对彖,并在此层而上探讨能源效率变动的具体影响I大1素,这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具根源,并倡导把原來以行政区域分解节能降耗指标的做法改变为以行业为单位來分解,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二、能源效率的研究方法(

7、一)DEA模型介绍与全要素能源效率定义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mes和Cooper等于1978年提出的,是在Farrell测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DMU)相对业绩的非参数方法,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模型是C2R模型。假设有斤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DMU})都有m种输入和$种输出,其中xj=(xirx2y,...,x?ny)r,儿=(儿,)勺,…,场几勺>°为第丿个决策单元DM"的第,种输入类型的输入量;儿•>0表示DMUj的第厂种输出类型的输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