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ID:42707003

大小:45.2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0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_第1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_第2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_第4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基因、精神心理因素、饮食、感染、免疫、脑-肠轴等多重因素可复合影响并最终导致内脏高敏、胃肠动力异常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而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关系密切,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比正常人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状况也通常出现在IBS患者中。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通过肠道动力异常、改变肠道通透性和肠道炎症进而导致的IBS的发生。[关键词]肠

2、道菌群、IBS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包括腹痛、腹胀,以及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经检查排除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属功能性肠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功能胃肠道疾病[1.2.]。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免疫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感染、脑-肠轴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3.4.]。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约有400种细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5.6.]。

3、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肠道菌群通过其间的共生、互生、共养、助生、中立以及偏生、寄生、竞争、吞噬等相互作用保证了肠道菌群的相对稳定,同时通过与宿主之间的动态性生理性作用建立了微生物与宿主、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高度有序的统一体,即达到了微生态平衡[7.8.]。这一状态是保证胃肠正常功能发挥的基础。正常人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稳定性是几种因素包括胃液酸度、胃肠动力、胆盐免疫防御因素、结肠pH和微生物之间竞争营养和肠道结合位点的结果[5.]。一旦由于外部或内在因素导致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即可出现暂时或持久的菌群失调、肠道功能发生障碍,表

4、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8.]。1IBS病人的肠道菌群变化肠道定值抗力(colonizationresistance,CR)是指肠道内源性厌氧菌抑制肠道内需氧菌的潜在致病菌群数量的能力。用双歧杆菌数值与肠杆菌数值之比作为肠道微生物定值抗力的指标,即B/E值[9]。研究人员通过对IBS患者的上部肠道分泌物培养发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水平超过105个菌落每毫升[10]。Si等研究发现,IBS患者的双歧杆菌比例明显降低,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双歧杆菌/肠杆菌(B/E)比例<1,这表明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11]。国内研究人员利用PCR法发现IBS患者

5、的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正常人明显减少,但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无明显变化。在崔舒晟等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腹泻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均小于正常人群,混合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含量小于正常人群[12.13]。Madden等也发现IBS患者粪便比正常人群具有更多的兼性细菌,如克雷白杆菌、肠球菌等,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IBS患者的粪便菌群有很大的同质性即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相比于健康人数量减少[14],然而,以上各研究的粪便标本不能够完全代表人体结肠的菌群状态,Swidsinski等通过结肠粘膜活检发现IBS患者肠道

6、内厌氧菌、大肠埃希杆菌及类杆菌增加[15]。按照罗马Ⅲ标准IBS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交替型,研究发现各亚型的IBS患者体内菌群变化不尽相同,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不同亚型IBS肠道菌群变化却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不同亚型IBS发病机制不同有关[16]。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IBS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有关,主要表现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受损(B/E值降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7、数量减少。2肠道菌群失调导致IBS发病的机制Verdú等[17]给大鼠喂食抗生素干扰肠道菌群,减少肠道内乳杆菌、拟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同时抗生素可以增加肠肌丛中P物质(substanceP,SP)的含量和肠道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活性,导致了结肠膨胀反应性的增强。其中个别大鼠肠道菌群被改变后出现了一些轻微的生理性炎症,肠道中炎症细胞轻度增加,但没有发生肠道器质损害,说明可能有部分的IBS患者肠道会出现低度炎症。这些研究表明,原来稳定的肠道菌群出现紊乱会影响感觉功能和内脏敏感性.另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后肠道粘

8、膜细胞(肠嗜铬细胞,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增加、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和紊乱的神经传递发生变化。正常菌群是健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