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

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

ID:42688896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0

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_第1页
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_第2页
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_第3页
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_第4页
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_第5页
资源描述:

《警校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总务处六五普法讲座十四时间:2013年6月2日主讲:何炜记录人:刘明春民事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1、概念:《民法通则》第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法律行为的范围包括:A、设立权利义务的行为;如,建立买卖、雇用、婚姻关系等B、变更权利义务的行为;如,改变原有法律关系当中的权利义务。C、终止权利义务的行为。以履行义务、撤销行为或者解除行为消灭原有法律关系。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与非法律行为相区别)(1)民事法律行为是以发生一定私法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区别于普通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

2、示为要素的行为区别于事实行为,非自由的意思表示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胁迫。所谓胁迫是指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属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给法人、其他组织的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袁示。(3)民事法律行为应是合法行为区别于违法行为。民事行为法律行为(合法行为);无效行为(违法行为);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违法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违法行为

3、)。(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是指民事主体实施法律行为的方式,亦即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的方式。◆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56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据此,可以从理论上分为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两大类。1、明示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积极、明确、直接地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1)口头形。口头形式是指行为人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特点:口头形式的优点是简便灵活;直接迅速,运用方便;其缺点是没有可以保存的文字根据。(2)书面形。书面形式是指行为人直接用书

4、面文字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如,自书、代书遗嘱,订立合同的电报、电传等。特点:书面形式内容明确、客观,是证明事实的重要证据。◆分类:a.一般书面形式即法律没有特殊要求的书面形式。b.特殊书面形式是指法律有特殊要求的书面形式。包括:公证:由公证机关对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行为。鉴证:由有关主管机关对当事人申请的书面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审查、鉴定并加以证明的形式。认证:由有关机关对书面民事法律行为的真实、合法性予以认可并证明的形式。核准登记和公告形式等。(3)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形。概念:是指行为人直接用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如,录音遗

5、嘱、录像遗嘱、录音的授权、证人录像证言。特点:客观明确、形象逼真,但易于修改。2、默示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默示形式是指行为人通过明示形式以外的作为或不作为的间接方式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法律依据:《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66条:“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默示形式又可分为和两种情况。推定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积极行为,他人根据这种作为可以推断出其内在意思,也叫做作为的默示形式。如,房屋租赁期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房租,出租人也继续收取房租。--推定为双方同意延长租赁

6、合同期限。又如,住宿客人在宾馆客房中自取带有价格标签的商品消费。--推定为以意思实现方式成立买卖合同。应当注意:这种推定要有法律依据或者符合交易习惯。沉默沉默是指行为人不实施任何积极行为,他人根据这种不作为可以推断出其内在意思,也叫不作为默示。《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如,张某携妻子到李某家向李某借钱2万元。李某见此,就把钱借给了张某。张妻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事后,当李某找不到张某要钱的时候,李某就找张妻讨债,张妻说,“那是我的前夫个人向你借的钱,不是我借的,我还不着。我们现在离

7、婚了。”注意:“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民法通则若干意见》66条(三)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据此,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条件为:行为人应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符合这些条件的行为方能取得预想的法律效果。第一、行为人应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首先,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在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关的民事活动中,才具有行为能力。其次,完全

8、行为能力人实施行为的范围也不是无限的。第三、法人应在核准登记的生产经营的范围内实施行为。第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