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87257
大小:1.68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0
《论黄筌父子和徐熙花鸟画作品的异同以及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黄筌父子和徐熙花鸟绘画的异同以及原因11级建筑一班唐韵指导教师胡祎关键词:黄筌父子徐熙工笔画黄家父子(黄筌和黄居寀)与徐熙生活在中国五代时期,均是造诣精深的工笔画家,尤擅花竹禽鸟。自从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家流派出现后,中国花鸟画臻于丰富成熟。黄徐两家在身份、题材、表现技法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由此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风格,“黄家富贵,徐家野逸”,呈现出迥异的意境和审美情趣。那么,徐黄两家异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其中原因为何?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一、身份黄筌,五代十国西蜀画家,自17岁起即因善画入宫,尤受蜀主器重,供职西蜀画院先后
2、达40年之久。黄居寀,黄筌次子,在宫中“与父筌同蒙恩遇”[1],父子二人同仕后蜀。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以黄筌父子画法为正宗,不操黄家画法者不得入画院。徐熙,五代南唐时期画家,出身江南望族,一生淡泊高雅,从未出仕,专心绘画[2]被沈括称为“江南布衣”。从以上可以看出,徐熙与黄家父子,分别对应着东方哲学中道家隐逸出世和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艺术家的性格和经历决定风格,由此,黄家父子代表富贵的宫廷审美,徐熙代表野逸的文人审美意识,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时代自晚唐以来,艺坛上的婉腻靡丽的流风逐渐取代了唐朝前期雄豪奔放的风格,到了五代,由于皇帝和贵
3、族对这种流风的喜好,其风益炽。[3]从艺术史上来看,许多文明和文化都经历过这样的现象,当一个文化即将进入繁荣成熟的时期时,人们就会试图去掉繁琐的东西,追求更加纯粹的形象(譬如在机器时代即将到来时,极简主义建筑大师卢斯甚至激进地提出“装饰就是罪恶”[4]);相反如果一个文明正处于政治上的衰落期,那么反映在艺术上,往往会用厚重、堂皇的装饰逃避本质的问题,正如五代时期反映宫廷主流审美的黄家富贵风格。相对地,在野的百姓由于对政治心灰意冷,选择了自由超然的姿态,这也就不难解释徐熙的野逸风格了。三、题材总体上来说,徐黄两家都是以真实地描写自然和表现
4、生活为主要题材,但是徐熙画得最多的是江湖间的汀花水鸟,黄筌所绘则多是宫廷中的异卉珍禽。这与画家不同的地位和经历有很大关系:黄筌一生都在宫廷作画.备受蜀主知遇和尊崇.往来无白丁,结交的都是皇室贵族,供他写生的自然也是宫廷中的珍禽瑞兽奇花异卉,譬如图1黄筌《写生珍禽图》,幅面不大,却描绘了麻雀、白头翁、大山雀、北红尾鸡、天牛、昆虫、金龟子等二十四种禽鸟和昆虫以及大小两只龟,每种虫鸟特征把握精准,组织结构工整细腻,采用了双钩填彩法,线条变化多端,色彩雅致繁华,将羽毛的细柔、阻值的瘦劲有力、蝉翼的轻绵、龟壳的老硬等质感表现地淋漓尽致。图1黄筌(
5、五代-西蜀)《写生珍禽图》而作为布衣百姓的徐熙则经常漫步于田野园圃,放眼多为湖间汀花、野竹、雁鹭、寒汀、败荷等野外自然风景。如图2徐熙《石榴图》,几颗石榴间杂在繁茂树叶中,形骨清秀,神气突出,气韵生动。正如我们所说,“眼界决定心境”,所见不同,所作浓艳富丽与清淡隽秀风格自然分明。图2徐熙(五代-南唐)《石榴图》四、技法徐黄两家在技法上都属于写实,黄家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在画法上更是工细,“钩勒重彩,浓艳富丽”,“细笔勾勒、填彩晕染”[5],线色相溶,几乎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细腻逼真,显出富贵之气。《中国美术史》对黄筌这种先行钩勒,后
6、填色彩的画法,称为"钩勒法"。《益州名画录》[6]曾记录,他曾在八封殿壁上画花竹雉鸡,使皇帝行猎的白鹰误认为真而向壁间扑啄,其逼真生动可见一斑。图3为黄居寀《山鹧棘雀图》轴,构图端正,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先作严格勾勒,然后敷重彩,层层晕染,显出炉火纯青的功力。图3黄居寀(北宋)《山鹧棘雀图》而相反地,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运用墨的浓淡变化,“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来连勾带染的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7]色不碍墨,不掩笔迹,生气动人。图4为徐熙作品《雪竹图》,图绘雪后的枯木竹石,用笔凝练,形
7、神兼备,完全摆脱了当时画院柔腻绮丽的作风,具有一种洗尽铅华的美感。徐熙(五代-南唐)《雪竹图》综上所述,虽然同为五代时期写实花鸟工笔画画家,但徐黄两派由于身份、题材、和技法上的差异,呈现出了野逸和富贵不同的风格,丰富了五代时期花鸟绘画的表现力,形成了有趣的审美情趣对比,从而体现出世俗宫廷审美与文人审美的分野。参考文献[1]【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后蜀列传》,中华书局,2010年10月[2]【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唐列传》,中华书局,2010年10月[3]李福顺:《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4]王小红:《大师建筑
8、分析——解读建筑(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5]【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6]【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